虎穴寺全景。
與佛同在
來到不丹帕羅(Paro)的第二天,我迫不及待地要上被譽為世界十大超級寺廟之一的虎穴寺(Taksthang Goemba)。它也是不丹的國寺,猶如懸空寺一般建在陡崖峭壁之上,奇妙設計與地心引力的自然力量抗衡,經年屹立。
我在山腰中部的一個休息站下馬,看著聳立于上千米高懸崖之上的寺廟,仿佛與生俱來生長于峭壁,與雄奇的山峰渾然一體。人們為何要選擇這樣一處險境來建筑廟宇呢?扎西的回答是:這一切都與一位偉大的宗教人物緊密相聯——蓮花生大師(Guru Rinpoche)。
公元8世紀,這位生于湖中蓮花,曾長期在西藏傳教的佛陀來到不丹。這次偉大的游歷,如步生蓮花一般,他不僅將佛教的種子真正遍撒不丹大地,還開枝散葉,神跡遍布山河,在不丹歷史、宗教和傳說中留下了無數的記載和演繹,虎穴寺便是見證之一。傳說蓮花生大師曾騎著一匹飛虎從西藏來到此地降妖服魔,飛到Taksang懸崖邊,鎮服了在不丹占據山頭的山神鬼怪,后又在此處山洞中冥想修行3個月,為了表達心中的虔誠與崇敬,信徒們便不畏艱辛,在絕壁上修筑了虎穴寺。
這是不丹人心中最神圣的佛院,許多大師常云游于此,不丹歷史上的多位高僧大德,都曾在這座寺廟靜修。然而,虎穴寺命運多舛,1998年一場大火讓寺廟損壞嚴重,重建后嚴禁游客進入,直到近些年開展旅游業,才開放部分殿堂允許參觀。
與神共舞
一位正在祈禱的老人。
沒有高難度動作,嗩吶、鐃鈸和竹笛單調舒緩的韻律傳達著仁愛的無尚力量。舞者一絲不茍,衣著鮮艷,面具神異,每支舞蹈都蘊含豐富的宗教內涵。據說這是一種冥想修行,一種將自己信奉的神佛再現世間的做法,看到不丹“神舞”的人們,會得到祈福。
作為世界上唯一以藏傳佛教為國教的國家,宗教給不丹的文化歷史打下了深深的烙印,幾百年來,維護著小國獨立地位的重要精神支柱就是宗教信仰,一個有信仰的民族在一個開明政權的領導下,堅持著獨一無二的“幸福準則”。節日則是宗教重要的表現形式,每年三四月間舉行的帕羅戒楚節(Paro Tshechus)是當地最重要的宗教節日,為頌揚蓮花生大師而設,持續四五天,被認為是一種對佛菩薩護法供養的方式,人們的善業在未來能夠得到祝福與加持。
整個帕羅節由三部分組成:節前準備、帕羅宗內慶典活動和三天歌舞慶祝。不丹噶舉派的主要舞蹈形式叫咒語跳神,或面具跳神,即面具舞和鼓舞。表演者主要是僧侶喇嘛,也有經過訓練的信徒,他們頭戴各式面具并穿著精致的絲綢、緞面服飾,手持法器。舞者在現場中央,一邊吟唱著美妙旋律的傳統歌曲,一邊與滑稽小丑不時互動,娛樂觀眾的同時又傳遞佛教理念,講述圣人降伏惡魔的勝利成就。
除了帕羅節,我在不丹中部布姆塘還趕上了三年一次的滕達戒楚節(The Tenda Tshechu)。布姆塘是不丹第二大佛教派系寧瑪派的中心,人們聚集在寧瑪派主寺Kharchu Dratshang廣場前,舉行為期五天的盛大活動和表演。滕達戒楚節的最后一天,我一大早來到寺院。小雨中,喇嘛們開始做最隆重的儀式準備。他們掛好大鼓,拿出鈸,擺放好經書和各種法器,點燃柏香,在滾滾煙霧中搖響“法鈴”,開始敲鼓擊鈸誦經念佛。在縷縷桑煙和低沉的法號聲中,一幅巨大的唐卡在寺廟正面冉冉升起,這是不丹重大宗教節日上的壓軸戲。在西藏也有類似的環節,稱作“曬大佛”或者“展唐卡”,不丹語是“Throngdel”,意思是“一視解脫”。人們排著長長的隊伍,就為了通過觸摸唐卡下方背面的頭像而得到祝福。這時寧瑪派的大活佛也終于摘下神秘的面具,坦然面對眾人的頂禮膜拜。那是一張端莊祥和的面孔,年紀并不大。我的目光越過他身后的雷龍旗幟,遠處的雪山霧氣繚繞,耳邊長號低吟,就這樣走進雷龍子民的精神世界,看他們如何像活化石一樣保存了藏傳佛教的精髓……
親歷鄉村生活
學校里的孩子們那么純真樸實。
在通往切米寺途中,經過一個叫Chimi Bang的村子。在一戶人家的作坊,婆媳二人正在辛勤勞作。年輕的媳婦坐在爐灶邊,在一口大鐵鍋中用小竹掃帚來回炒著米。原來這是不丹很受歡迎的一種小食,可以早飯時吃,也可以裝在竹制食盒里,作為旅行或郊游的主食。制作過程也很簡單:米淘好后,晾至半干,濕而不黏,不加油炒至微糊就可以。這是一種隨手拈來的美味零食,類似爆米花,也可以根據口味,用糖水或者牛奶泡,或者放點鹽和油。年輕的媳婦示意我嘗嘗,我捻起一粒放入口中,果然香脆。
不丹的農家生活很簡樸,就算是大戶,也不過是佛堂面積大點而已。女主人特地帶著我到隔壁她的娘家,七八口人都在,大家圍著我又端出了米酒。語言不是障礙,他們發自內心的質樸熱情全都在那碗酒里。必須要說的是,不丹人就是有本事讓你深深為他們的熱情好客和開放而感動。和熱情的村民們道別,快走到山下的時候,多吉又從后面追了上來,原來他特意從自家地里摘了些新鮮的蘆筍,讓我們帶回酒店晚上炒著吃,那天晚上是我在不丹吃過最香的一頓飯。
讓人感嘆的是,不丹處處都很干凈,即使在鄉村,也少見垃圾和污染環境的行為。村民們使用天然材料包裝東西,比如用竹編的筐簍裝水果蔬菜,用婆羅雙樹葉包裹豬肉,用“邦瓊”(露蔸樹葉做的碗)來盛牛奶……一個國家的環境意識就從普通人最普通的行為里體現出來。這個國家純凈自然、空氣清新,物質上雖然匱乏,但卻擁有潔凈的生存環境和安全的食物飲水,也是一種簡單的幸福。
現代版桃花源的幸福密碼
舞者衣著鮮艷,面具神異,每支舞蹈都蘊含豐富的宗教內涵。
生活在不丹的人們依舊保持著古老的傳統文化,然而,你也許會驚訝于不丹人對于愛情和性的開放觀念。
現實生活中的不丹人在婚姻和性方面并沒有我想象中那樣保守和傳統。向導扎西是我接觸最多的不丹男人,這個30歲不到的小伙子說一口流利的中國話,聰明、熱情,我一直以為已經當了父親的他一定有個幸福美滿的婚姻。快離開不丹的時候,才知道他和孩子的母親并沒有結婚,女方住在不丹南部。“我女兒四歲了,不過我和她媽媽沒有結婚,也不生活在一起,每年會過去探望她們。”扎西認為現在雙方都是自由的,可以另擇配偶,輕描淡寫得就像說起吃飯睡覺這樣的事情一樣平常——也沒有人會說三道四。轉念一想,以感情為基礎的結合,雖然沒有契約約束,卻似乎更加人性化。
佛教主導的不丹社會,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無論城市鄉間,不丹人的婚禮與周邊南亞地區相比,都顯得不拘禮節。一是大操大辦很浪費,二是不丹人更看重葬禮,隆重程度遠超婚禮。不丹的男女關系比周邊南亞國家要西化,只要住在一起,就算是結婚,不需要儀式,以自由戀愛為主,雙方都有選擇的權利。甚至直到最近幾年不丹才制定一夫一妻的法律,實際上只要雙方同意,仍然可以一夫多妻或一妻多夫。同床異夢在不丹是難以想象的,因此不丹的男女平等,與南亞國家的重男輕女格外顯得不同。甚至女性在家庭中的地位可能更高,由她們來決定勞力的分配,遺產也傳女不傳子,這大概與女人要撫養孩子有關。
然而在這個婚姻制度混沌模糊的國家,家庭觀念卻非常重,一旦決定住在一起,很少人會離異。老一輩的不丹人對于婚姻制度有自己的看法,“有法律約束的國家離婚率反而很高,不丹沒有法律約束,離婚率卻很低,幸福感很高。”不丹人認為婚姻應建立在雙方的共識上,兩個相愛的人生活在一起就表示雙方已有婚約關系,否則就給對方自由。這個國家長期與外面世界隔離,保留下來最珍貴的,除了沒有任何污染的空氣和山林,應該就是純樸的生活方式、人性的美好和自由。
不丹是全球第一個對經濟發展金錢至上觀念提出挑戰的國家,它是世界上最不發達的地區之一,如今卻被奉為現代版的桃花源,這條一直在喜馬拉雅南坡腳下沉睡著的雷龍,在紛紛擾擾的人世間開始好奇地睜開眼睛,也帶給了外面的世界諸多思索。也許,解開她的幸福密碼,會更了解生活本來的樣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