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5月10日訊 連日來,在德化縣雷峰鎮潘祠村輝豪綠化苗圃基地,工人們正進行鄂西紅豆樹的移植工作,翻土、扒土、裝袋、壓實一系列移植步驟,既專業又嫻熟。
“田地還在種,農閑的時候就來這邊打工,一天可以賺75元,一個月有時候做25天,有時候十幾天,平常是二十多天,一個月賺一千元至兩千元。”查榮花就是基地的一名工人,家住在附近,他說,一有農閑時間,就到基地打工,干農活打工掙錢兩不誤。
隨著大量青壯年到城里務工,留守在鄉下農村的只是一些中老年人,如何解決他們的就業問題呢?這幾年,德化縣就通過土地資源流轉、森林資源整合等方式,創辦農民專業合作社,盤活農村土地林地資源,讓農民在家門口就可打工掙錢。
“基地臨時工有二三十個,固定的工人有七、八個,每年一個人差不多賺一兩萬元。”談起專業合作社的好處,輝豪綠化苗圃專業合作社負責人羅誼明,更是感同身受。農閑的時候就能到家門口的基地打工,合作社既幫助農民解決就業工作,又帶動了農村農民創收致富,實現了農民致富和專業合作社“雙贏”。
幾年來,德化縣緊緊圍繞統籌城鄉發展大局,結合“美麗鄉村”建設,針對農村農業產業化水平低、農民增收渠道少、農民專業合作社作用發揮不明顯等情況,創新運用“168”農村黨建工作機制,在全縣探索推廣“黨支部+合作社+基地+農戶”模式,著力構建黨建促農村發展、農業增效、農民增收的工作機制。如今,全縣共有農民專業合作社602戶,投資人6007人,從業人員2萬多人,家庭農場10戶,投資人67人,從業人員300多人。
目前,德化縣正結合黨的群眾路線教育實踐活動,在規范組織運行上下功夫,在強化服務上做文章,在發揮黨員作用上求突破,在引領群眾致富上顯成效,以加強合作社為抓手,立足優勢主導產業,整合發展資源,加快農業生產向農產品深加工和流通業發展的步伐,進一步延伸促農增收的產業鏈。同時以完善合作社功能為抓手,注重加強對合作社的指導扶持,在龍頭企業、市場、合作社、基地、農戶間搭建橋梁紐帶,形成符合市場經濟發展規律的利益聯結體,強化生產合作,拓展市場份額,實現黨群共富、利益共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