6月13日,西昌金鷹大劇院的小劇場,由涼山州打造的大型本土民族音樂劇《彝紅》首次聯排成功落幕。
《彝紅》以紅軍戰士天紅、彝族小伙拉鐵、彝族姑娘妮扎嫫三人的愛情、友情故事為主線,講述了紅軍長征過彝區時,劉伯承與冕寧彝族果基部落頭人小葉丹在彝海邊歃血為盟,以及紅軍在當地建立了第一只少數民族地方紅色武裝——中國夷民紅軍沽基(果基)支隊的歷史故事。
“彝海結盟是一個厚重的歷史題材。”《彝紅》導演、國家一級導演曹平說,雖然很多人都知道這個壯烈的故事,但在舞臺上表現的并不多。
對于故事主要人物的選擇,曹平坦言,彝海結盟是一個宏大的歷史事實,涉及很多歷史人物,如果完全還原歷史,會過于復雜,且存在不夠準確等問題,音樂劇選擇以虛構的小人物的故事來呈現,事實上也能很好地體現那個時代的人性和情感,反映那個大時代的精神。
《彝紅》的編劇和作曲都非涼山本土人,但語言風格、故事內容、編曲風格,與彝族本土文化一脈相承。據編劇李亭介紹,這部劇的編寫,除了靠她較強的“編故事”能力,還來自于她早期在涼山的生活經歷,以及多次到涼山采風、與彝族朋友交流。“劇本中大量運用了‘換童裙’、‘嫁石磨’、‘搶婚’等彝族傳統習俗元素,此外我選擇用含蓄、內斂方式來進行情感表達,這樣更符合民族特性。”李亭說,對于故事的結局,她曾經設想過幾百種版本,雖然最后選擇了悲劇這樣一種方式,但可能更能喚起觀眾的情感共鳴。
聯排當天,沒有舞美、沒有燈光,但演出受到了前來觀看的相關專家一致好評。據了解,這部音樂劇的所有演員均為涼山州歌舞團的聲樂或舞蹈演員,并不具備專業的音樂劇表演技能,但曹平對他們評價頗高,“大多數人基本都是從零開始學習音樂劇的舞臺表現,剛排練時,他們連說話、走路都不會,但這樣演員在舞臺上反而更能流露情感,用心去表演。”
排練成熟后,《彝紅》除了在州內展演,還將在北京、上海等地參加國際性比賽并進行展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