入夏以來,國際旅游名城敦煌延續著旅游旺季的火爆。不少游客在白天參觀過莫高窟、鳴沙山月牙泉等景點后,夜晚還要專門前往近年漸成規模的黨河風情線“一探究竟”。在他們看來,沙漠和水親密接觸的景象不僅罕見,而且令人震撼。
傍晚時分,黨河兩岸古色古香的漢唐風格觀景樓亭上人頭攢動,異彩繽紛的夜景燈光,加之假山噴霧、石雕小品等景觀元素,使水體與景觀交匯。整個景區水天一色,動與靜的結合之處宛如畫中。
地處甘肅河西走廊最西端的戈壁城市敦煌常年干旱少雨,水利資源貧乏,境內僅有一條黨河。上世紀七十年代,黨河上游修建水庫后,下游河道除汛期有洪水流淌外,其余時間河水干枯,河道裸露。
“城區段的西河壩,沙塵飛揚,垃圾塞道,污水橫流,行人側目屏息而過,古老的河床一片狼藉。”敦煌市河道管理局局長達勇近日在接受中新社記者專訪時仍對當年黨河河道的“亂象”記憶猶新。他說,長期缺少水體景觀使得這座旅游城市的風景多年蕭條黯淡。
2006年以來,敦煌官方連續八年累計投資約1.5億元人民幣治理黨河。目前已建成長約5公里的兼具防洪、生態、文化、景觀、節水等各種功能、公益性開放式的黨河風情線水利風景區。如今,昔日荒蕪的河灘被一片清澈湖水和綠地所代替,形成水天一色的園林城市景觀地標。
達勇表示,為避免趨同于其他濕潤地區的水利景觀,黨河水景融入諸多敦煌文化元素。除河道兩岸青石護欄上鐫刻有古人詠敦煌的古詩詞外,莫高窟中如九色鹿等經典壁畫也被“搬到”沿岸景觀帶中。
“敦煌長期干旱缺水,我們看見這樣的水景就特別興奮”,敦煌市政府一位公務員幾年前在距離黨河水景不足千米的小區購房。他告訴記者,現在經常會在晚飯后沿著黨河風情線走走,不僅愉悅了心情,而且明顯感覺到這幾年敦煌氣候不像以前那樣干燥難耐了。
有關官方文件中的數據顯示,經當地實測,黨河風情線景區建成后,敦煌城區濕度明顯增加,由原來的30%增加到40%至50%,最高時可達到60%。
達勇介紹,黨河風情線水利景區通過蓄水造景,起到改善城市氣候,維護生態平衡,有效防止黨河城區段河床進一步沙化和污染。景區建成以來,年均接待游客超過200萬人次。
據達勇向記者透露,下一步,敦煌打算將黨河風情線水利景區繼續“擴容”,向上2公里、向下1公里進行延伸,總體形成8公里的風情線水利景區,兩岸文化景觀帶亦是重點建設項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