暑期出游熱浪來襲,往年以“七一”為節點漸入佳境的紅色旅游呈現出另一幅光景。記者咨詢省內多家紅色旅游點了解到,去年下半年以來,旅游市場散客與團隊比例倒置的特點在這里體現得不明顯,而與此同時,團隊量又大幅下降。
市面上“紅色”線路寥寥無幾
“單位組織仍是主體,但少了許多。”淄博618戰備電臺舊址風景區的工作人員段新慶告訴記者,去年“七一”一天就能實現的客流,今年得一周才基本“打個平手”。他感覺,游客出游的腳步日益頻繁,但來這個市場的少了。記者向省內幾家重點旅行社了解情況,他們同樣感到失望并已作出調整。
“今年冷清許多。”山東嘉華文化國際旅行社企劃部工作人員楊西媛表示,現在旅行社明確打出“紅色”招牌的線路幾乎只剩下西安、兵馬俑、華清池、壺口、延安雙臥六日游,而且從景點安排不難看出,紅色旅游點在線路中“唱主角”的情況不復存在。
山東旅行社國內散客部負責人張真則反映,除黨政部門客人外,學生愛國主義教育也是紅色旅游的一大客源,即便如此,旅行社也只有在客人專門提出需求時,才提供這類線路的定制服務。
臨沂有孟良崮戰役紀念地、沂蒙精神展館、新四軍軍部舊址等十余項紅色旅游景點,是我省紅色資源比較豐富的地區。據臨沂國際旅行社地接一部經理李金梅介紹,因為這個原因,來這里旅游的團隊客人,目前行程中一半以上仍是紅色景點;另外,由黨校組織、全程紅色景點的“紅色教育”線路還有不少。但她也透露,考慮到這些景點大多免費,這種比例上的優勢似乎不足以說明紅色旅游的市場形勢。
重“紅”輕“旅”阻礙發展
在2012年底發布的《服務業發展“十二五”規劃》中,紅色旅游是被國務院確定的四大旅游業發展重點之一。作為旅游和主流文化的結合點,紅色旅游確實紅火過一陣兒。當前這種少人問津的局面,除政策變化帶來的市場調整,山東大學旅游管理系副教授王晨光認為,應更多歸結于紅色旅游長期存在的重“紅”輕“旅”的弊病。
記者注意到,由此引發的效應還包括,省內外越來越多有“紅色背景”的旅游地,在對外宣傳時,開始主動弱化“紅色”內容。
業內人士分析稱,紅色旅游一度被視為帶動經濟欠發達地區脫貧致富的系統工程,隨著一地旅游的不斷發展,當地希望尋求更時尚多元的城市形象定位。另外,近些年人們對生態旅游多有青睞,“紅綠”搭配曾一度比較流行,但多為事業單位的紅色旅游點,越來越難以跟得上“綠色”的步伐,一些旅行社為了保持線路品質一致性,即便免費,也出現過主動剔除紅色景點的情況。
行政色彩濃重致景點轉型慢
王晨光指出,紅色旅游是一種政府主導、以接受思想教育為主要內容的旅游方式,雖然曾經調動起一部分人探訪革命足跡的情思,但在旅游逐漸成為國人生活方式的當下,對出游動機的激發性不強,不大容易重現過往的輝煌。更重要的是,紅色旅游點普遍行政色彩濃重,市場開發能力很弱,即便認識到了消費者審美觀念的變化,也幾乎沒有像其他類型的景點一樣,做出一些跟得上形勢的切實改變。一些紅色旅游點即使在表達方式的變化上下了功夫,但這種變化遠落后于整個旅游市場的變化速度。
在發揮紅色旅游的個性前,王晨光指出,紅色旅游先得具備旅游的共性;而旅游,早在前幾年就已進入體驗經濟時代。他舉了兩個例子:孟良崮戰役代表著高明的軍事指揮技術,如果能把如何調度、運籌形象地展現給游客,讓普通游客也能看出門道,就能調動起不少軍事迷的興趣;還有濟南的解放閣,作為解放戰爭中奪取大城市的先例,所能挖掘的,也不該只是靜態展覽那么簡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