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已成為英國第二大以及發展最快的簽證市場,中國人辦理赴英簽證已比較容易。”英國駐中國廣州副總領事麥思安日前在廣西桂林出席“英國生態旅游研討會”時說,英國正在不斷推出新的旅游項目吸引世界各地的游客,其中,“生態旅游”成最大亮點。
近年來,隨著中英關系的不斷深化,兩國在貿易、投資、教育、文化等多個領域的往來逐步增多,合作越來越密切。
“中國是英國的重要客源國,2013年英國共向中國人發放簽證29.2萬份,同比增長39%,今年增勢仍將持續。”麥思安說。
記者了解到,隨著中國出境游客的不斷增多,英國已在中國設立了12個簽證申請中心。今年8月,英國在中國開始實行24小時超級優先簽證政策,符合條件的中國公民可在位于北京、上海和廣州的簽證申請中心提出申請,并將在24小時內獲得簽證。
“英國不僅提供了便利的簽證服務,為了吸引更多游客前往,還特別推出了生態旅游。”麥思安說,英國希望將生態環境治理上的經驗與教訓與中國人民分享,互相交流。
100多年以前,英國泰晤士河污染嚴重,以致有專家斷言它已成為“死水”,但通過多年的立法與環保等方面的努力,如今的泰晤士河里已有超過150種魚類,也是歐洲最清澈的河流之一。
“桂林一直都是生態友好型城市,在保護水源、空氣、土壤等方面與英國部分城市有著相似之處,加強交流與合作有利于促進桂林生態旅游的發展。”麥思安說。
研討會上,英國生態旅游專家大衛?紐瑟姆教授介紹,生態旅游重在環境保護、可持續旅游與政府參與,應具備五個要素,一是要設立自然保護區;二是生態上可持續;三是旅游過程中對游客有教育意義;四是能使當地居民受益;五是游客在旅行安全和旅游品質等方面的滿意度。
“桂林正在積極創建國際旅游勝地,發展中,勢必要興建大量的酒店、公路等基礎設施,這對于提升桂林的旅游服務能力有很大幫助,但政府一定要警惕過度開發的問題,否則有可能破壞桂林得天獨厚的自然環境。”紐瑟姆說。
同時,針對客流量,紐瑟姆建議,每個自然景區應根據接待能力合理限制客流,在接近最大客容量時采取限制措施。此外,公眾應合理安排自己的休閑方式,避免扎堆出行,影響旅游質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