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天臺縣充分利用獨特的濟公文化資源優勢,積極發揮濟公文化在海峽兩岸的巨大影響力,逐步建立起以“濟公牌”為主打的特色文化旅游經濟鏈。2014年上半年“濟公牌”吸引旅游者86.4萬人次,同比增長16.1%,帶動旅游收入70934萬元。其主要做法是:
一、完善“硬件”設施,夯實品牌基礎
一是加強文化設施投入,實現品牌服務公共化。通過政府引導、多方籌資建起了濟公東院、濟公西院、濟公悟月樓、濟公亭等建筑。投入近億元資金重建了占地 16畝的濟公故居。啟動赤城山景區規劃修編,在赤城山南麓建設濟公文化園,將濟公祖廟、濟公展覽館、濟公影視基地等列入濟公文化園建設項目之中,政策處理前期工作已經全面啟動。二是實施文化辦學工程,實現品牌服務專業化。積極實施“文化興旅”工程,投資5000萬元建成天臺宗佛學院和浙江道學院2所學院,培養一批能弘道闡教、具有專業素養的現代化高端佛、道教人才,恢復桐柏宮、傳教院、寶華寺、護國寺等一批有重要歷史價值和文化積淀的寺廟宮觀。其中,天臺宗佛學院計劃設天臺山文化、濟公佛學、佛教養生等7門專業課程,擁有藏書資料3萬余冊。道學院規劃占地面積450畝左右,可提供舉辦各類大小規模會議或交流的多功能廳101間,建有圖書館、道教文化博覽館和會展中心樓1座,住房300間,可容納學員1200人。三是開發濟公文化旅游產品,實現品牌服務精致化。委托中科院設計的天臺宗經典《法華經》實景演出,與中央電視臺合作拍攝52集大型濟公動漫,推出天臺山佛道音樂表演,豐富文化旅游業態。主動對接浙江國大、綠城集團等行業旗艦,大力引進濟公文化主題酒店、禪修度假酒店,如綠城蓮花度假村項目、國大旅游綜合體、法華龍山等3個項目。目前,該縣同步推進的特色文化主題精品酒店項目達7家,總投資達42.5億元。
二、創新“軟件”驅動,提升品牌質量
一是載體化操作,實施最品牌活動傳播。將濟公傳說列為國家級首批非物質文化遺產后,成功創建“海峽兩岸交流基地”,先后舉辦了濟公故居落成佛像開光典禮、走進濟公故里——天臺山、濟公文化旅游節、臺灣濟公圣像回故里省親巡游等一系列交流活動。吸引島內眾多信徒、學者,到天臺濟公故里尋根。據統計,2005年來濟公故居的臺灣同胞不足1000人次,到2013年已達9578人次。二是市場化運行,實施最品牌營銷模式。充分發揮旅游節慶作用,重點辦好“中國旅游日·首游天臺山”、“等大節慶,繼續打好“濟公牌”,融合鄉村休閑旅游“一鄉一品一節”,形成大旅游市場營銷體系。特別加強面向臺港澳地區濟公信徒的宣傳,重點抓好智慧旅游,加強網絡營銷,利用微博、微信、微電影以及虛擬游等手段進行宣傳,同時積極發展旅游電子商務,開設網上旅游超市,完善在線咨詢、網上訂票、訂房功能,大力開拓自駕游市場,突出智慧旅游和游客體驗。今年以來,共接待臺灣散客6425人。三是多元化融合,實施最品牌產業結合。引導工業圍繞旅游選產品,開發以濟公家酒、濟公緣鐵皮楓斗、濟公佛茶、臺烏牌烏藥等以濟公為名的各類旅游土特產,提高旅游商品的文化內涵。弘揚濟公特色小吃餐飲、圖書、紀念品等濟公牌旅游商品。把濟公表演節目打造成各重大節慶活動上的壓軸節目,2013年舉辦濟公文化節期間,累計銷售旅游特色產品 216萬元,同比增加9.2%。
三、健全“長效”機制,深化品牌效應
一是構建交流聯絡機制,以合作促長效。先后建立天臺縣濟公文化研究會、天臺縣濟公文化交流協會等組織,分別與臺灣地區30多家濟公信眾團體或信仰場所簽訂了《濟公文化交流合作關系協議書》。以濟公故居為祖庭,吸引臺灣各地信徒來分靈。目前,正在積極籌備成立天臺山海峽兩岸濟公文化交流協會,進展順利。二是建立濟公信眾信息庫,以儲備促長效。充分發揮臺北天臺同鄉會、臺灣濟公民間團體以及熱心人士和學者的作用,通過書信、電話、談話交流、入島走訪等形式進行摸底調查。在縣內的濟公故居、國清寺、濟公院設立登記點,對來天臺禮祖參訪的臺灣團組及個人進行登記造冊。將搜集到的相關信息、數據匯總后由濟公故居負責錄入“濟公信眾”信息庫。濟公寺廟遍布臺灣各地,據了解,供奉濟公的信仰點近8000處,其中以濟公為主奉的寺、廟、宮、觀不下300座,濟公信眾 800多萬,常態化拜濟公信眾300多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