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陽故宮大清門、崇政殿左右翊門等主要通道的114道門檻于近日完成木質門檻保護工程,修復后的木質門檻全部采用銅材包覆,并以銅泡釘加固,穿上“黃銅外衣”。
沈陽故宮博物院院長白文煜介紹,在沈陽故宮現存的114座古建筑中,隔斷內外界限的橫木門檻作為建筑等級標志之一,不僅對古建筑整道門的結構、裝飾起到重要作用,還有不容低估的科技和歷史價值。然而,這些觀眾經常通行的門檻,經過長期踩踏及風剝雨蝕,變形、地仗開裂損壞、脫漆、脫漿、凹凸磨損等現象極為嚴重,極大影響到建筑的結構安全和參觀效果;大清門、崇政殿左右翊門等主要通道的門檻歷史上雖曾有過修復,但因是參觀必經之路,已經出現不同程度磨損,也急需保護,避免再次造成損壞。
白文煜介紹,8月中旬開始,沈陽故宮博物院參照國內其他世界文化遺產地的通行做法,啟動木質門檻保護工程。此次門檻保護工程包括沈陽故宮院內主要通道門、主要展室、服務類建筑門。博物院將一百余道木質門檻在墊缺、扶畸的前提下,采用銅材包覆,并以銅泡釘加固。穿上“黃銅外衣”的門檻不僅美觀而且堅固,更有利于文物保護。
同時,為改善觀眾參觀條件,沈陽故宮還將皇帝、皇后居住的清寧宮東曖閣、莊妃居住并生下順治皇帝的永福宮里間窗戶玻璃更換,改裝為博物館展館專用高透減反玻璃,這種玻璃具有很高的透過率和很低的反射率,可以使觀眾更加清晰地看到居室內的原狀陳列布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