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中國旅游研究院編寫的《中國休閑發展年度報告2013-2014》(以下簡稱《報告》)于近日出版發行。《報告》稱,在《國民旅游休閑綱要》的引領下,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國民休閑體系正在逐步形成,休閑消費成為拉動內需的重要領域。但是,報告也指出在國民休閑意識不斷覺醒的同時,居民的多元化休閑需求仍未得到充分滿足。
《報告》顯示,在“十八大”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會的背景下,我國的國民休閑邁入了新的階段,與小康社會相適應的國民休閑體系處于快速發展過程中。2013年我國人均GDP已達6857美元,已達上中等收入國家水平,處于向高收入國家邁進的過程中,城鄉居民用于休閑和享受的消費比重持續上升。
與此同時,國家加大了國民休閑的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投入,國民休閑發展迎來更好的外部環境。國民休閑在改善城鄉居民生活質量,促進經濟增長和結構轉型升級,保持社會和諧穩定,促進文化繁榮發展等方面的功能也越來越顯著。
居民休閑意識不斷增強 城鄉差距仍較大
報告顯示,從居民的休閑需求來看,城鄉居民的休閑意識不斷增強。2013年全國假日辦征求民眾意見安排節假日就是民眾休閑權利意識蘇醒的重要標志,并帶動了帶薪休假制度的完善與推進。同時,隨著移動網絡技術的廣泛運用,居民的休閑時間呈現碎片化的趨勢,“忙里偷閑”成為新的特征。居民休閑內容更加豐富多樣,特別是居家休閑比重減少,而戶外型和消費型休閑活動比重不斷增加。此外,現代交通基礎設施的建設使得居民休閑的空間范圍不斷擴大。
不過值得注意的,我國居民的休閑質量與發達國家居民相比仍有顯著差距。主要表現在居民休閑時間總量不足,休閑活動活動較為單調,休閑空間范圍較小,城鄉居民休閑水平差距較大等方面。近期多地爆發的“廣場舞”沖突事件就是居民休閑需求未得到有效滿足而引發矛盾的集中體現。
休閑供給政策環境空前利好 民營企業逐步成為主導力量
從休閑的市場供給來看,一方面國家密集出臺了促進休閑產業各行業發展的相關政策,多個地方出臺了配套實施細則,休閑供給的政策環境空前利好。江蘇、陜西、廣西等地結合《國民旅游休閑綱要》的公布出臺了實施細則,進一步完善了國民休閑發展的外部制度環境。
另一方面,休閑產業各個行業發展呈現產業規模不斷擴大,民營企業逐步成為產業主導力量,品牌企業引領的產業集聚趨勢明顯,產業市場競爭加劇倒逼企業改革創新,休閑各行業跨界融合創新發展等趨勢。同時,休閑產業各行業面臨的個性特征主要包括《旅游法》出臺促進旅行社集體轉型,高端餐飲遇冷和大眾餐飲快速發展形成鮮明對比,文化體制改革進一步激發企業活力,信息安全成為互聯網休閑娛樂重要隱患等方面。
休閑基礎設施成為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此外,調研顯示,保障民生已經成為基礎設施和公共服務發展的重要目標。在此背景下,我國的休閑基礎設施成為了新型城鎮化和新農村建設的重要內容。
公共休閑場所不斷豐富完善,政府對于景區等公共休閑場所的管理能力進一步提升。休閑公園、旅游景區、博物館等減免門票政策得到有效落實。且隨著移動互聯網的快速發展,休閑基礎設施智慧發展和智能化管理已經成為重要趨勢,政府的休閑公共服務能力進一步增強。
《報告》建議,未來中國休閑發展應當創新制度安排,切實保障國民休閑權利;關注老年人、年輕人等特定人群休閑需求,拓展國民旅游休閑市場;優化城鄉生活空間,完善國民旅游休閑環境;完善國民旅游休閑產業體系,應對日益多元化的國民休閑需求;強化市場監管,完善國民旅游,休閑質量監管體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