又是一年國慶長假,安徽蕪湖沈奶奶一家已經訂好市周邊的度假酒店。她的大女兒王青說:“國內的熱門景點基本都玩過了,前兩年去國外,今年在家好好休閑,享受假期。”
從絕大多數國人“足不出縣”,到今天走出家門、走出國門;從公共節假日擁擠出游,到擇日休閑度假……旅游半徑的擴大和旅游理念的轉變,見證著65年間國人生活水平的提升。
旅游是“奢侈品” 出遠門不是“出差”就是“探親”
“上世紀六七十年代,出遠門的不是出差就是探親。”今年74歲的沈奶奶說,她因供職于百貨站,才有機會常出去跑業務,順便逛逛地方景點。
“那時候還沒有旅游的說法,都叫接待。”沈奶奶告訴記者,住宿一般是當地百貨公司提供的招待所,吃在公司食堂。
而對普通老百姓而言,只有探親時才會出遠門。安徽省淮南市鳳臺縣李敏芳告訴記者,上世紀60年代,每年要跟父母回150公里外的爺爺奶奶家,因交通不便每次要走三天四夜,“現在回想起來覺得很苦,但當時很開心,因為只有這個機會可以走出縣城。”
“解放初期,旅游多是‘出差’‘接待’的概念,外國人來中國旅游,都要找外事辦。”中國人民大學休閑經濟研究中心主任王琪延說,旅游是少數人的奢侈品,全民也沒有旅游意識。
1949年12月新中國第一家旅行社——國營華僑服務社成立,但主要是保證華僑僑眷出入境旅行。1954年成立的中國國際旅行總社還隸屬國務院外事接待單位。1978年,鄧小平登黃山提出要發展旅游業,中國現代旅游業從此真正起步。
“旅游”走入尋常百姓家 中國成世界最大出境消費國
1982年國家旅游局成立,1985年旅游業第一部行政法規《旅行社管理暫行條例》發布……改革開放后,國內旅游日臻完善,旅游開始走入尋常百姓家。
1992年,沈奶奶退休后,第一次坐上飛機和小女兒一家前往深圳旅游。“當時很害怕,一路都擔心它掉下來。”
“近年,節慶長假都會選擇一兩個國內景點‘雙飛’。”沈奶奶一大家子開始把吃住行問題交給旅行團,自己只管好好玩。
隨著1995年“雙休日”和1999年“黃金周”的推行,國內旅游獲得空前發展,邁入大眾旅游時代。大學畢業當老師的李敏芳也迎來人生第一次真正意義上的旅游:“學校假期組織教職工去游玩,那是我第一次走出省外。”
2013年,全國國內旅游突破30余億人次。隨著節假日景區爆棚屢現,沈奶奶的女兒女婿開始選擇“出境游”,2011年大女婿就在非洲過年。
如今,我國已成為世界最大出境消費國。中國旅游研究院最新報告稱,我國出境游的市場需求和現實消費迅速平民化與多元化,出境客源地正從一線城市與沿海地區向二三線城市群和中西部地區轉移。預計國內出境游人數2014年將邁入“億人次時代”。
旅游成國民休閑常態需求 私人訂制“散客時代”來臨
近年,沈奶奶家的集體出游老傳統又開始改變,散客化、自由行日漸成為年青一代的旅游新潮流。
旅行團服務“打折”,景區見人不見景。沈奶奶的孫子陳力基本放棄報團旅行,而是空閑時約上幾個好友,查攻略、劃線路、訂機票,然后背上包就出發。在他看來,通過自己的努力說走就走才是“旅行的意義”。
安徽大學旅游系副主任李經龍說,隨著2008年《職工帶薪休假條例》的施行,國民大眾常態化的非假日旅游需求不斷增長,并且對人性化和個性化的服務提出更高要求,中國旅游正在進入“散客時代”。
2013年,《國民旅游休閑綱要》首次在國家層面鼓勵國民旅游休閑消費,進一步推帶薪休假的落實;同年旅游法施行,從法律層面強化旅行社管理、旅游者權益保護,倒逼旅游業轉型升級。
“去年圣誕與女兒一起去歐洲,旅游項目很實在。”即將到來的2014年國慶長假,李敏芳也選擇了在家休閑,“女兒有9天年假,11月旅游淡季時我們再出去。”
今年國慶前,全國旅游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建立,運行14年的“假日辦”撤銷,我國旅游業正式走向“全日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