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華網太原10月1日電(記者孫亮全 王井懷)“十一”黃金周已經走過了15個年頭。專家表示,與其相關的關鍵詞變化恰恰彰顯了中國旅游15年來的發展和進步。
"十一"黃金周最初是中國在東南亞金融危機的背景下,以刺激消費,拉動國內經濟,促進國內旅游為動因之一而做出的舉措。”山西省社科院社會學所副所長譚克儉回憶,1999年的中國正受到東南亞金融危機的影響,經濟普遍不景氣、內需低迷。那年9月,國務院修訂發布了《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規定春節、勞動節、國慶節和公歷新年為“全體公民休假日”。
“黃金周”一詞出現了。在這一年,中國將“十一”的休息時間與前后的雙休日拼接,形成7天的長假。次年6月,國務院辦公廳轉發《關于進一步發展假日旅游的若干意見》,正式確立了“黃金周”假日制度。
與此同時,“假日經濟”的提法也開始出現。當國務院修訂出臺《全國年節及紀念日放假辦法》后,中國人一年的休息時間(包括雙休日)破天荒地達到了114天。
譚克儉表示,這種集中休假的方式在刺激中國民眾消費,帶動旅游發展方面效果顯著。
數字佐證了這個說法。第一個“十一”黃金周全國出游人數達到2800萬人次,實現旅游收入141億元。隨即是2000年黃金周的“井噴”,“十一”旅游人數達5980萬人次,旅游收入230億元,到2005年國慶黃金周全國共接待旅游者突破1億,達到1.11億人次。
集中式長假帶動了游客集中出行,小長假也使各大旅行社爆滿,車票、機票告罄,旅游景點人如潮涌,2009年8天長假我國出游人數達2.28億人次,同比增長28.5%,實現旅游收入1007億元,出外人數激增帶來的行路難、住宿難、用餐難、購票難等問題愈加凸顯。游客和媒體紛紛“吐槽”黃金周變成了“黃金粥”。
中央黨校社會學教研室教授吳忠民表示,隨著經濟進步和百姓生活水平提高,旅游成為提高民眾生活質量的重要方面,這些問題開始變得“不可容忍”,政府需要從簡單著眼于靠旅游拉動內需向滿足民眾精神需求轉變了。
對于這些問題,中國政府也開始針對性地進行解決。國務院在2012年公布了《重大節假日免收小型客車通行費實施方案》,方案規定以后的春節、清明節、勞動節、國慶節這四個重大節日7座以下(含7座)載客車輛可以免費過高速。
2013年4月份出臺了新的旅游法,并在第15個國慶黃金周正式實施,開始整頓規范旅游市場,旅游法明確針對旅游旺季景區人滿為患問題規定,景區接待旅游者不超過最大承載量,制定和實施旅游者流量控制方案如門票預約等,并對旅行社“零負團費”和“制定購物”等現象加以整治。
同年11月,中國假日辦面向全國公布了3套法定節假日調休安排方案,改變了以往“一錘定音”的發布模式,但這沒逃過公眾的“吐槽”,中國民眾認為換湯不換藥的“挪假”沒有改變。
到今年,建立國務院旅游工作部際聯席會議制度,意味著“管了”老百姓14年休假的“假日辦”(全國假日旅游部際協調會議辦公室)的提法退出了江湖。
“十多年間關于小長假出現的關鍵詞變化反映了歷史的要求,一方面說明中國經濟的發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日益提高,一方面也折射出民間對休閑旅游的需求層次變化。”譚克儉說。
事實上,國務院日前也提出強化社會依法休假理念,將帶薪休假制度落實情況納入各地政府議事日程,作為勞動監察和職工權益保障的重要內容。
業內專家同時也表示,中國公民的休假福利以及旅游產業不斷進步還需要有更加完善制度措施保障。“克服這些困難之后,中國旅游前景可觀。”吳忠民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