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唐山市曹妃甸區正式申請創建“中國海洋民俗文化之鄉”,并邀請中國民俗學會副理事長兼秘書長葉濤一行前來考察。
考察團一行先后考察了蠶沙口村媽祖文化園、古海上絲綢之路、曹妃甸濕地、25萬噸級礦石碼頭、一農場稻田養蟹基地、南堡鹽場等地的民俗文化景觀和內涵。在創建“中國海洋民俗文化之鄉”專家論證暨工作推進會上,唐山市民俗協會會長郁立安宣讀了唐山市民俗協會“關于曹妃甸區創建‘中國海洋民俗文化之鄉’”的申請和河北省民俗協會的推薦意見。
區委常委、宣傳部長佟秀媛在推進會上說,當前,文化已經成為推動區域經濟發展的重要生產力。隨著漁業生產勞作的改變、現代市場經濟的沖擊,一些傳統的海洋民俗文化逐漸衰弱甚至被遺忘,亟待需要保護和傳承。希望通過申請創建“中國海洋民俗文化之鄉”工作,共同推進海洋民俗文化的保護和傳承,進一步促進海洋文化產業做強做大,強化對內對外宣傳,擴大海洋民俗文化的影響力。
葉濤在推進會上說,曹妃甸海洋文化厚重、海洋產業發達。自區劃調整以來,以海洋民俗文化為依托,全區上下通過加強對海洋民俗文化的挖掘搶救和傳承弘揚,彰顯了海洋民俗文化的特質。希望曹妃甸區在現階段摸清家底、突出特色,繼續做好海洋民俗文化的發掘、搶救與保護工作。
據了解,曹妃甸是一座因島得名、依海而生、由港而立的城市。曹妃甸海洋民俗文化源遠流長,既有古老的媽祖文化資源,又有作為元朝和明朝海上絲綢之路、“七十二面灶”制鹽的輝煌歷史,更有涉及漁民風俗習慣、衣食住行、生產勞作的民間文化和技藝。隨著曹妃甸十年開發建設,作為通往東北亞海上新絲路出海口的曹妃甸港、亞洲最大的南堡鹽場,以及大學遷入、海水淡化項目等新興符號又為曹妃甸海洋文化增添了更加飽滿的現代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