寶坻文化底蘊深厚,老城區素有“九橋十八廟”之說。當時,廣濟寺被稱為西大寺,大覺寺被稱為東大寺,在眾多寺廟當中,規模較為宏大。大覺寺現在仍存有羅漢堂和十間配房,廣濟寺恢復重建后,現已對外開放。
廣濟寺始建于遼圣宗統和年間,大寺建筑宏偉,氣勢恢宏,建有天王門、三大士殿、鐘鼓樓、東西配殿等,著名建筑學家梁思成先生二十世紀三十年代專程來寶坻考察過廣濟寺,稱其為“遼建之楷模”。后因戰爭原因,大寺被拆毀。2005年,廣濟寺按照“原址原位、原汁原味”的原則恢復重建。遼代建筑風格的天王門、三大士殿、鐘樓、鼓樓、祖師殿、伽藍殿,明清時期建筑風格的寶祥閣、藥師殿、地藏王殿以及東西方丈院、齋堂、僚房等十余座單體建筑更顯錯落有序,莊嚴雄偉。對外開放后,廣濟寺香火旺盛,成為周邊地區重要的佛教場所。
“東寺曉鐘”是寶坻古八景之一,“東寺”指得就是大覺寺。大覺寺現存羅漢堂和十間配殿,是天津市文物保護單位。大覺寺2010年在京津新城異地重建。山門寶殿、講堂寮舍、瞻禮朝拜、文化教育等設施和功能一應俱全。總占地面積500畝,規劃總建筑面積7.72萬平米,預計總投資逾8億元。建成之后將成為京津地區重要的佛教場所。
為挖掘寶坻的歷史文化,2013年起,寶坻區文化旅游部門恢復了廣濟寺廟會,有效融合了民俗文化和商業元素,把傳統的廣濟寺廟會打造成了文化旅游的盛會,成為寶坻旅游的新亮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