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百里清江美如畫,三百里長陽是畫廊”。地處武陵山區的湖北省長陽土家族自治縣,不僅有長江出三峽后第一大支流——清江橫貫東西,還有436條河流穿越千山,不僅有19萬年前古“長陽人”的生活遺跡,還有4000多年前古代巴人開疆拓土和土家人生生不息留下的神秘文化。近年來,長陽充分挖掘生態資源稟賦,以綠色山水為卷,以民族文化作軸,多措并舉助推文化旅游大融合,描繪出一幅異彩紛呈的土家山水文化畫卷。
今年1月至10月,全縣接待游客473.2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38.3億元,分別增長24.8%和26.8%,旅游總收入占GDP的比重超過20%。指著這份旅游發展成績單,長陽縣委書記趙吉雄告訴記者,“‘山水和文化’,這是長陽最具競爭優勢的稀缺資源,我們就是要把生態文化旅游業作為戰略性支柱產業來抓,將清江畫廊建成具有‘世界風范、中國氣派’的景區,將長陽打造成中國優秀旅游目的地。”
2013年1月,長陽從北京捧回“金質名片”——清江畫廊晉升為國家5A級旅游景區。一年多來,長陽巧打創新發展、整合發展、轉型發展“三張牌”,做活食、住、行、游、購、娛及金融、科技“八要素”,生態文化旅游產業轉型升級漸入佳境。搭乘“愛上宜昌”的旅游大巴,清江畫廊與清江古城、北緯30度島、麻池古寨等景點“串珠”經營,多元化的線路和產品加上5A的“金招牌”,把游客變成了住客。
巴人后裔的血管里從來就不缺豪情和智慧。從頂層設計開始,長陽就堅持“文化先導”的發展戰略,在湖北省率先提出“打造湖北文化強縣”的戰略目標,在全國率先創造性地實施“民族民間傳統文化搶救與保護工程”等,還頒布了全國首部縣級民族文化保護條例,全力推進“土家源”文化工程建設。
長陽山歌、南曲、巴山舞被譽為三件寶,傳說故事、吹打樂、哭嫁歌、薅草鑼鼓、花鼓子、土家菜等,無不展現著土家文化的風韻和魅力。長陽連續六屆成功舉辦清江畫廊橫渡接力挑戰賽,與央視聯辦“山歌好比清江水”大型歌會,世界超模清江畫廊采風,世界首艘“關公號”游船清江畫廊啟航,汪國新詩書畫院落戶清江古城,投資5000多萬元、歷時兩年打造的首部土家族創世史詩歌舞劇《江山美人》震撼上演。
圍繞文化做旅游,旅游有了魂,便有競爭力,就能做大做強,長陽文化的軟實力結出經濟的硬碩果。“青山丹水秀,十里桂花香”,投資20億元的丹水新區不久即將變成集工業、商貿、金融旅游為一體的時尚魅力新城。龍五一級路、城市綠化美化亮化、清江畫廊改造升級等十大社會發展項目穩步推進。龍舟坪、磨市、高家堰“四化同步”示范區以及“土家源”文化工程等風生水起。何家坪奇石村、榔坪“木瓜花都”、永興生態農莊、火燒坪高山蔬菜產業園等一批特色鄉村游人氣飆升,“百里長廊、萬畝園區、萬戶受益”,宜昌清江盆景園正被睿智的長陽人“玩轉”,成為低碳休閑的大產業。清江畫廊率先進入國家智慧景區行列,游客置身景區盡享“微旅游”的時尚人生。
“政策圍繞旅游轉,資金圍繞旅游算,項目圍繞旅游辦”,長陽去年以來共引進方山石林、清江春天生態旅游度假島、鹽池溫泉文化旅游度假村等重點旅游項目25個,總投資達50億元以上,已相繼開工建設或進入前期籌備。全縣已建成星級標準酒店8家,高檔商務酒店16家,該縣城區可提供5000張床位;特色農家樂700余家,帶動農民就業4000余人。魔芋、清江魚、土家熏臘肉、高山無公害蔬菜等地道的“長陽制造”成為吸引游客的“舌尖名片”。
如今,長陽正孕育著領跑旅游產業轉型升級的更大“底氣”——每年設立一千萬元的旅游產業基金并逐年遞增;重獎新評定的國家A級旅游景區、新獲得省級以上名牌旅游商品稱號的旅游企業及四星、五星農家樂;縣領導掛帥聯系十大重點旅游項目、十大旅游重點村和十大重點農家樂;建立旅游項目績效評估與退出機制等。
正是巴土悠久文化和清江秀麗山水,賦予了長陽旅游產業之魂。縣長李軍介紹說,從2009年以來,清江畫廊生態文化旅游產業帶為全縣人均純收入提升的貢獻率達到40%以上,帶動長陽轄區內近10萬人直接或間接就業創富,實現“藏富于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