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運河(德州段)是中國大運河的重要組成部分,沿線具有豐富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2014年6月,南運河(德州段)被聯合國世界遺產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為加強大運河(德州段)遺產保護管理和開發利用工作,《大運河山東省德州段遺產保護規劃》(德政字〔2010〕68號)(以下簡稱《規劃》)已經市政府批準實施,運河沿線各縣區政府(管委會)作為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實施的責任主體,將嚴格按照規劃要求,落實大運河(德州段)遺產保護標準和保護重點,確保大運河各遺產點(段)具備良好的保護環境和保障條件。
保護:逐步實施沿線重點文化遺產搶救保護項目
《規劃》提出,要做好文物保護基礎工作和推進資源調查工作。沿線各縣區政府(管委會)要全面做好大運河遺產“豎立保護標志,劃定保護區劃,落實保護管理機構,完善大運河遺產檔案資料”的“四有”基礎工作。文化(文物)部門要建立完善的大運河世界遺產標識系統,向公眾提供真實、完整、規范的大運河世界遺產信息。
除此之外,還將繼續推進大運河遺產資源調查,充實大運河遺產資源構成,將價值較高、類型稀缺的運河遺產及時公布為文物保護單位。
有計劃、有步驟地實施大運河沿線重點文化遺產搶救保護項目,集中修繕、整治和展示一批具有典型運河遺產價值的文物點(段)。做好運河沿線非物質遺產及其代表性傳承人的保護工作,傳承弘揚德州優秀運河文化。
開發:要開發,但嚴禁違規、過度開發
大運河德州段開發要以“美麗德州·生態運河”為出發點,在保持和恢復德州大運河原真性形態和生態特點的同時,融入更多的物質和非物質文化遺產要素,實現“整體保護、整體展示、整體開發、整理利用”,突出和發揮世界遺產在地方經濟社會、城鄉建設和旅游發展等領域的地位和作用。嚴禁違規開發、過度開發。
《規劃》特別指出,沿線各縣區、各部門、各單位要正確處理大運河活態文化遺產保護與經濟社會發展的關系、當前利益與長遠利益的關系、局部利益與整體利益的關系,充分考慮運河沿線經濟社會發展的客觀需要,研究和探索運河遺產的多種保護利用模式,使大運河遺產在科學保護的前提下實現永續利用,惠及民生。特別是要充分發揮運河資源優勢和特色,以運河遺產為主題,加快發展特色文化產業,實現運河遺產保護與文化創意、娛樂休閑、旅游觀光等相關產業發展的良性互動。
將大運河遺產所在地辟為參觀游覽區,必須保障公眾和大運河遺產的安全。在參觀游覽區內設置服務項目,必須符合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的要求。
監管:未經文物部門批準實施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
市文物局作為市級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機構,要加大對沿線各縣區大運河遺產保護工作的考核、監督和監管力度。沿線縣區政府(管委會)負責本轄區內大運河遺產保護管理工作。
在大運河遺產保護范圍和建設控制地帶內進行工程建設,必須實行建設項目遺產影響評價制度和項目申報審批制度;公安、國土資源、環境保護、住房城鄉建設、規劃、交通運輸、農業、林業、水利、城管執法、旅游等部門要全力配合文物部門依法開展大運河遺產保護工作;未經文物部門批準實施的項目,一律不予審批。
除依法批準的防洪、航道疏浚、水工設施維護、輸水河道等關系國計民生的重點工程外,任何單位或者個人不得在大運河遺產保護規劃范圍內進行破壞大運河遺產本體的工程建設。
沿線各縣區要建立健全大運河世界遺產監測機制,建設遺產監測平臺,完備遺產監測設施,對影響大運河世界遺產的主要因素進行系統監控和實時預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