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底,國務院公布的第四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性項目名錄中,湖北越調作為湖北省傳統戲劇類唯一項目入選。這于襄陽眾多曲藝家、理論研究專家保護和傳承湖北越調是極大的支持和鼓舞。由襄陽市藝術研究所的任曉云編劇、范光珠作曲的湖北越調小戲《琴房送燈》,自去年被谷城曲劇團搬上舞臺后,湖北越調沉寂多年的魅力再次光芒四射,國內戲曲專家、學者對它的關注度有增無減。
3月11日,市藝術研究所將谷城老皮影藝人、湖北越調國家非遺傳承人、年過八旬的葉祥成老人再次請來,為湖北越調音樂、曲目做最后的校正。這位老民間藝術家懷著對湖北越調深厚的感情,表演、口述了一出出越調戲,市藝術研究所的工作人員及時進行錄音、錄像,留下珍貴的影像資料。這次,葉祥成又說了一出《薦諸葛》。
葉祥成,出身越調皮影藝術世家,8歲隨越調藝人李宏發學藝,12歲出師,后因越調大戲衰落改組皮影小戲,于鄉鎮茶社演出。上世紀80年代,他還曾帶兩個女兒在丹江、十堰、荊門、鐘祥一帶演皮影越調戲。葉祥成目前是我市唯一健在的湖北越調戲老藝人。
上世紀80年代國家編纂《中國戲曲志·湖北卷》《中國戲曲音樂集成·湖北卷》,湖北省著名戲曲專家方光誠來到襄陽指導資料收集工作,當時市藝術研究所的董治平和范光珠曾跟隨專家到襄陽廣大地區收集資料。范光珠負責湖北越調音樂收集,兩年多時間,錄音機都用壞了三臺,從葉祥成、樂序文、李培先、徐發奎、汪天理等10多位湖北越調老藝人處收集了20多出湖北越調戲。去年4月份,襄陽藝研所的工作人員去武漢拜訪我國目前唯一健在的一位對湖北研究有成果的老專家方光誠。82歲的方光誠的第一句就向來者打聽“你們那里的范光珠還在嗎?”當得到肯定的回答后,方光誠高興地連說“那太好了,那太好了。”
記者了解到,由方光誠指導,范光珠具體負責湖北越調音樂、唱腔、板式的《湖北越調聲腔音樂集》已經收錄了100多首。范光珠曾是原襄陽縣豫劇團的團長,后調入藝術研究所。四弦琴是湖北越調的主奏樂器,范光珠是目前少有的會拉四弦琴的琴師。“在一些高腔方面,有些老藝人年歲大了唱不上去了,但在整理的時候我們一定要按照高腔寫上去,盡量保留湖北越調的原汁原味。”范光珠說。雖然是七旬老人,但范光珠對音樂的癡迷絲毫未改,他說,接觸湖北越調后,他感覺已經沒有哪一種戲曲能敵得過湖北越調的魅力。高興的時候,范光珠會拉起四弦琴,陶醉其中。
“如果把湖北越調比作一桌豐盛的宴席,已排演的《琴房送燈》只是其中的一碟小菜。”市藝術研究所任曉云說,《琴房送燈》展示的是湖北越調的冰山一角,但歷史上武戲才是湖北越調最大的特色之一。“當年舞臺演出全部都是真刀真槍,演員武功都不一般。三年(武)教師不敵一個戲子,指的就是湖北越調。”任曉云說,這在一位老藝人那里都得到了證實。
目前,由市藝研所排演的湖北越調武戲《王彥章擺渡》已經完成,該戲展示的是一個凈角和武生,飾演王彥章的是省豫劇團的年近70歲的老表演藝術家武新民,他在這出戲中表演的有大、小洪拳、纏絲腿,是現在很多年輕戲劇演員做不來的。目前,該所正在籌備排演第三部湖北越調戲《三擊掌》。
流傳的湖北越調戲歷史題材的較多,有東周列國時期的,有三國時期的,也有唐宋時期的,如反映唐朝李世民的《三哭殿》、尉遲敬德《鞭打紫金門》,反映宋朝楊家將《金槍國》《轅門斬子》等。反映三國時期劉、關、張的也不少,其中有一出是反映發生在襄陽的關羽水淹七軍的《查白河》,
除了音樂、唱腔、曲牌和臉譜等收集外,對湖北越調的理論研究也在進行,目前已經有省市戲劇研究專家董治平、高翔、楊順適、任曉云等人的7篇論文,對湖北越調的形成原因、年代、環境以及劇目等進行研究論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