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住建部、國家文物局對外公布第一批30個中國歷史文化街區。其中,福建有4個街區入選:泉州市中山路歷史文化街區、廈門市鼓浪嶼歷史文化街區、福州市三坊七巷歷史文化街區以及漳州市臺灣路-香港路歷史文化街區。
兩部門《關于公布第一批中國歷史文化街區的通知》中要求,各地要積極改善歷史文化街區基礎設施和人居環境,激發街區活力,延續街區風貌,堅決杜絕違反保護規劃的建設行為。對由于保護管理工作不力,致使歷史文化街區歷史文化價值受到破壞,已經不再符合規定條件的,將撤銷其稱號。
福州三坊七巷是福州的歷史之源、文化之根,自晉、唐形成起,便是貴族和士大夫的聚居地,清至民國走向輝煌。區域內現存古民居約270座,有159處被列入保護建筑。以沈葆楨故居、林覺民故居、嚴復故居等9處典型建筑為代表的三坊七巷古建筑群,已被國務院公布為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福州三坊七巷為國內現存規模最大、保護最完整的歷史文化街區,是全國獨一無二的古建筑遺存,是“中國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和“中國明清建筑博物館”。
泉州中山路建于上世紀20年代,是我國僅有的、保存最完整的連排式騎樓建筑商業街。2000年,泉州市政府啟動中山路整治與保護項目,保存了中山路的歷史原貌和古樸風采,使其成為僑鄉的象征建筑。
廈門鼓浪嶼素有“海上花園”之稱。自2006年廈門市政府對中山路啟動改造工程,保留較完整的廈門文物古跡和充滿南洋風情的成片騎樓后,使中山路一躍成為廈門最繁華的商業中心之一。
漳州“臺灣路-香港路歷史文化街區”位于唐宋漳州古城城市發展軸上,是漳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的縮影,是閩南傳統建筑的典型代表作。街區內有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明代石牌坊、漳州文廟,市級文物保護單位王升祠、現代作家楊騷故居、兩處石牌坊殘跡和臺灣徐氏后裔的祖厝徐厝巷等,街區完整地保存了騎樓式店面、中西合璧式建筑、閩南風格民居等3大類古民居建筑以及“天益壽”老藥鋪、大同文具店等沿街老字號店鋪招牌20余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