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發展紅色文化旅游意義很重大。”近日,在太行山深處的“八路軍故鄉”山西省武鄉縣,山西省委書記王儒林飽含深情地說,“重溫八路軍八年抗戰歷史,很震撼、很受教育。山西為中華民族抗日戰爭的勝利做出了歷史性的貢獻,有著深厚的革命傳統。八年浴血抗戰,太行軍民創下了可歌可泣的英雄業績,孕育了偉大的太行精神,這是我們的寶貴精神財富。”
如何把精神財富轉化為切實可依的發展路徑,武鄉縣已經為此進行了長達26年的艱苦探索。如今,英勇不屈的太行老區人民硬是抱著“鬧革命”的精神,把紅色文化旅游產業打造成了武鄉縣轉型發展的強大引擎、強縣富民的龍頭產業。
昂起來的產業龍頭
武鄉縣不僅是我國著名革命老區、國家級貧困縣、山區農業縣,還是全國100個重點產煤縣之一,山西省四大金屬鎂原材料主要生產基地之一,煤炭產業多年來一直是該縣的支柱產業。但是,近年來,隨著煤炭資源的日漸減少、價格下滑,武鄉縣不得不面對轉型“陣痛”。同時,武鄉縣又是一座沒有圍墻的革命歷史博物館,革命遺存、革命文物豐富,這些優勢使武鄉縣成為全國紅色旅游資源最集中、最豐富、最突出的地區之一,為其發展紅色文化旅游產業提供了肥沃土壤和“先天”條件。
基于此,武鄉縣從1988年八路軍太行紀念館對外開放那天起,就邁上了探索紅色旅游的歷程。他們在結合縣情實際、剖析資源優勢、展望未來市場的前提下,決定“像從前鬧革命一樣鬧紅色旅游”,提出“創建全國著名的紅色旅游基地、全國最大的八路軍文化基地、全國知名的紅色文化產業基地”的發展目標。
2010年,他們與深圳錦繡中華發展有限公司成功簽訂“兩園一劇”(八路軍文化園、游擊戰體驗園、《太行山》大型實景劇)戰略合作協議,迅速助推武鄉縣實現了從“黑色煤炭”到“紅色旅游”的戰略性發展轉型。
據統計,“兩園一劇”開園演出至今已接待游客37.25萬人次,門票收入1729.35萬元,景區收入2516.38萬元,帶動3000余人直接就業。
他們還堅持引導煤礦企業向文化旅游領域發展。2013年首屆山西文化產業博覽交易會期間,武鄉縣與八一電影制片廠簽訂了興建太行山影視文化創意產業園區項目。這個簽約背后,是王家峪煤業集團提供的強大資金支持。
“武鄉是革命圣地、八路軍文化的發源地,紅色文化底蘊深厚,最初投資發展紅色旅游產業,沒想到會產生這么好的經濟社會效益。”王家峪煤業集團董事長程海慶說。雖然在業內流傳著旅游業“投入無底洞,回報馬拉松”的說法,但在他眼里,旅游產業卻是優質的“長線產品”。
活起來的抗戰文化
旅游因文化而綻放,文化借旅游而騰飛。經過不懈努力,武鄉縣經濟發展終于走出了“不靠老天不靠祖先”的“第三條道路”——發展文化旅游產業。
武鄉縣將弘揚太行精神,傳承八路軍文化與發展當地旅游產業深度融合,充分發揮武鄉革命老區獨特的八路軍文化和豐富的紅色旅游資源,采用情景再現、體驗式游覽等方式,突出獨有資源優勢,打造紅色文化品牌,著力提升武鄉文化旅游產業品牌化、專業化水平,讓武鄉的紅色旅游景點“活”了起來,紅色教育功能在游人的參與、感悟中得到實現。
“在這里,我真實體驗了八路軍生活,睡大土炕,早上聽著軍號起床,穿八路軍軍服,背起‘為人民服務’書包,白天參加地雷戰、地道戰、追擊戰、麻雀戰和圍困戰以及真人CS實戰,著實過了把當八路軍的癮。晚上觀看大型實景劇《太行山》,不僅活動形式豐富多彩,而且很有教育意義,讓人們知曉歷史,不忘過去。”一位來自北京的80后小伙說。
富起來的紅色太行
紅色旅游帶活的不僅是沉寂已久的文化,其在促進農民脫貧致富進程中也扮演著越來越重要的角色。
“這次中國旅游日山西分會場活動在武鄉縣磚壁村舉辦,就是要借助各大媒體和旅行社的力量加大對磚壁村旅游扶持力度,努力推動村民脫貧致富。”2014年“中國旅游日”山西省分會場,山西省旅游局局長馮建平如是說。
其實,紅色旅游已經為磚壁村村民的生活帶來了巨大改變。
磚壁村村委會主任李躍軍告訴筆者,磚壁村雖然是僅有430人的小村莊,但這里曾經是百團大戰的指揮部,是八路軍的總部舊址所在地。2010年,省里給這里定下了“一村一山一溝”的紅色旅游發展規劃,僅過了兩年,人均收入就從2000多元提高到了6500元,預計今年年底,就能達到人均1萬元。
“這幾年,我們村的紅色旅游火起來了,最多時候,一天有幾十輛旅游大巴停在村口。這不,我家搞農家樂,去年收入了4萬多元。”磚壁村村民王英杰說。
在武鄉縣城,我們見到了《太行山》大型實景劇組的群眾演員——上司鄉圪針莊村民王慧芬。“實景劇不僅讓我掙了錢,還實現了我的演員夢!以前干零活,辛苦一年只能掙到幾千元。自從參加了實景演出,白天干活,晚上登臺演出,每晚就能掙100元,一年演出200多天,就是2萬多元的收入。”她對筆者說。的確,僅《太行山》大型實景劇一項演出,就讓附近9個村莊的近700名農民富了起來。
在太行山的千村萬壑間,那些老區最普通的勞動婦女也積極加入到紅色旅游產業的大軍中,以“十二生肖”吉祥物、巍峨的板山風光、八路軍總部太行舊址磚壁、古代簪花仕女圖以及各種壁畫、掛飾、配件、披肩等為主的紅色旅游紀念品,在她們一針一線的縫制下變得栩栩如生,吸引著八方游客,也給當地群眾帶來了新的增收渠道。
新的一年,武鄉縣又動員全縣人民開啟了紅色旅游二次創業,開展八路軍抗戰故事征集、拍攝老八路口述革命史紀錄片、制作八路軍動畫片等文化提升工程;深度開發八路軍文化系列旅游紀念品;加強太行山八路軍文化資源的保護、挖掘、整理,使八路軍文化逐步貫穿于旅游的食、住、行、游、購、娛等要素中。
武鄉縣委書記胡堅說,我們算過一筆賬,至2015年,來武鄉的游客達到500萬人次,如果每人消費500元,那就是25個億,進一步拉動相關產業100個億,這可以解決3萬多家庭的就業。通過做大做強文化旅游產業,我們力爭率先走出一條革命老區、貧困地區轉型發展的新路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