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天,陜西省政協召開月度協商座談會,省政協委員、專家學者以及省委、省政府相關部門負責同志面對面,圍繞“弘揚優秀傳統文化 做好我省文化旅游名鎮建設”這一主題積極建言獻策。
文化古鎮“養在深閨人未識”
2013年7月,省委、省政府全面啟動31個文化旅游名鎮建設。陜西省文化旅游名鎮自然資源獨特,人文資源豐富,關中、陜南、陜北地域文化資源豐厚多樣,31個名鎮各自擁有不同的資源稟賦,有良好的開發資源和一鎮一貌的發展基礎,有較好的發展、建設空間。
會議指出,陜西省文化旅游名鎮建設總體情況良好,建設成效較為明顯,因地制宜,各具特色,承載核心價值觀,已成為新型城鎮化的亮點,在全省小城鎮建設中發揮了重要的示范引領作用。目前在實際工作中還存在定位和格局不夠清晰、文化價值發掘不夠等問題,因此要不斷努力,推進陜西省文化旅游名鎮建設健康發展。
省政協委員陳玉玲在發言中提出,陜西省歷史文化底蘊深厚,傳統文化古鎮居多,但由于宣傳不夠,陜南、陜北、關中各具特色的很多名鎮“養在深閨人未識”。因此,她建議,加大對陜西省文化旅游名鎮的宣傳力度,可借鑒青木川古鎮的宣傳經驗,加大對當地歷史典故、歷史事件、歷史人物以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宣傳力度,打造文化品牌,讓游客認識和了解我省不同地域、不同古鎮的建筑文化、飲食文化、民俗文化特點,不斷擴大文化旅游名鎮的知名度和美譽度。
制定《陜西省名鎮古村總體保護發展規劃》
如何做好我省文化旅游名鎮建設?省政協委員王春萍提出,可在省級層面成立領導小組,以領導小組名義組織相關課題調研,對全省范圍內的古鎮名村進行摸底、排查、分類、梳理,從宏觀上把握全省名鎮古村資源,制定《陜西省名鎮古村總體保護發展規劃》,提出保護發展的理念和目標。同時,她建議盡快制定《陜西省第一批名鎮古村名錄》,確定全省名鎮古村儲備庫,以三年為評審周期,進行動態管理;制定相關政策,啟動名鎮古村傳統民居產權制度改革試點工作;對具有較大價值的名鎮古村進行科學評估,具備文物保護價值的可按照相關法規,納入文物保護范疇,以《文物保護法》強力推進其保護發展工作。
王春萍還提出,可研究建立一套有獎有懲、有進有出、動態管理的項目考核機制,對具體工作推進好、效果佳的項目在資金、政策上予以傾斜獎勵;反之對工作不力的項目進行通報批評直至退出;對符合發展方向的項目納入管理范疇,從而將名鎮古村的保護發展項目納入全省重大項目的大盤子中。
保存歷史文化記憶 防止“千鎮一面”
“文化名鎮要發展旅游業最能吸引人的地方就是獨特的文化體驗。旅游的本質在于文化體驗,提升文化旅游名鎮的文化品位是發展歷史文化名鎮旅游業的關鍵所在。”因此,省政協委員高輝建議,對于文化旅游名鎮的文化要進一步挖掘,通過建筑、古跡、飲食、人文、服務、特色等體現出該旅游古鎮的文化內涵與品位。從而形成獨特的文化特質,吸引更多的消費者來滿足他們的精神體驗。
省政協委員陳玉玲也認為,部分在建古鎮歷史文化內涵挖掘的深度和廣度還不夠,建筑形式單一,具有本土內涵的特色旅游尚未形成。她建議,在文化古鎮建設中,應注重文化傳承,注重保護祖先留下的千姿百態、充滿獨特歷史美感、傳統民族文化風格的建筑文化,學習借鑒云南麗江等古鎮經驗,堅持“一鎮一策”、“一鎮一模”的原則,加強整體設計,完善規劃,科學定位,實行差異發展、錯位發展,彰顯地域特色,保存當地歷史文化記憶,防止“千鎮一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