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門市臺山川島水域在當地文史資料、現有考古發現中,一直被稱為中國古代海上貿易航線上的重要區域之一:著名的“南海一號”沉船即位于該海域;這里還發現了大批明朝時期的外銷瓷器……在這片蘊藏豐富水下文化遺產的海域,有太多的未知之謎等待人們去發現。
好消息是,這些謎團有望被逐個擊破。在昨日啟動的國家文物局2015年川島水下考古調查儀式上,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相關負責人表示,希望能通過此次調查活動逐步揭開川島水域的謎團。
水下考古:
將動用國內最先進的考古船
昨日,由國家文物局組織的2015年川島水下考古調查在臺山上川島沙堤漁港啟動。據相關方面負責人介紹,這次水下考古調查是今年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的重點項目之一,也是臺山市有史以來規格最高、規模最大的水下考古項目。
據介紹,本次上下川島及附近海域調查為期一個半月,由國家文物局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組織實施。值得一提的是,我國最先進的“中國考古01”號考古船也將來到廣東海域進行水下考古。
據國家水下文化遺產保護中心水下考古研究所辦公室負責人趙嘉斌介紹,為盡可能保證該調查項目的系統性、完整性和學術性,考古調查工作將從上下川島的陸地和水下兩部分同時進行,并分階段、分年度陸續開展。據介紹,此次考古調查將以上川島為中心向周邊輻射,力求以上下川島為中心,摸清川島陸域和海域周邊的文化遺產狀況,掌握其分布特點、規律及保存情況,并針對性采取有效的措施加以保護。
未知之謎:
川島水域蘊藏豐富水下文化遺產
據當地文化部門人士介紹,廣東是海上絲綢之路的始發港,而上下川島又是古代海上貿易航線上的重要區域之一。其中,著名的“南海一號”沉船即位于該海域,而根據相關記載,在十六世紀早期的歐洲航海地圖中,上川島被稱為貿易之島。
上川島作為中西方交往的重要地點,也留下了大量的文獻史料和文化遺存,包括遺留有大量明代外銷瓷器的花碗坪遺址等。另外,在其附近海域也發現了頗為豐富的水下文化遺存,如1772年因臺風襲擊而沉沒的荷蘭東印度公司“萊茵堡”號沉船等。
在這片蘊藏豐富水下文化遺產的海域,有太多的未知之謎正等待著被揭開。
“由于這個區域有研究廣東海上絲綢之路的豐富資料,因此,以上川島為核心的上下川島海域是國家文物局探索南海海域海上貿易的重要區域之一,這里也被作為今年的重點水下考古調查項目之一。”趙嘉斌表示,“同時,我們也希望通過這次考古調查,能夠有新的發現,能夠證實這個區域在古代海上貿易之路的重要歷史地位,而我們也相信會有新的發現。”
考古范圍
上川島為中心
從今年開始,考古調查由上川島西北側海域開始逐步擴展,分階段逐步完成上下川島海域的水下文化遺存調查。
作業區域首先是花碗坪遺址的東南角,再向北向西布設4×4km的大范圍掃測區。
隨后,探測船轉移至“南海一號”以及疑似“萊茵堡號”沉船遺址進行探測。在結束前期的物理探測后,潛水探摸隨即展開。
有哪些水下疑團未被揭開?
“石筍”之謎
在上川島石筍村,有一根四方形的石柱,材質為大理石,下面大,上面小,頂部似有殘缺,高度約2.1米,嚴重風化之下,已沒有任何字跡和符號可尋。 2002年,有學者勘察發現該石柱質地與當地及附近沿海地區淡紅帶微黑的石質相比,應該是兩種不同的生成物。但是,暫尚未有確鑿證據證明這根“石筍”的來歷。
花碗坪遺跡
在上川島的一個海灘,每走幾步就會見到一些青花瓷碎片,不僅在海灘連山上也有,當地人稱此地為“花碗坪”。
據推測,這些瓷片大部分產自福建,由福建商人組織運到上川島,與到此進行商貿活動的外國商船進行交易。不過,對于這些推測均未有相關的考古依據。
萊茵堡號沉船
根據廣州打撈局的歷史檔案記載,萊茵堡號是東印度公司的一艘貨輪,該船載有白銀6箱,錫錠300多噸。根據史料記載,該貨輪在上下川島海域沉沒。不過,沉船至今并沒有找到。而此次水下考古調查也將對疑似“萊茵堡號”的沉船遺址進行探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