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來,我省堅持以旅興農,以農助旅,把握規律,精準扶貧,積極探索鄉村旅游扶貧開發新途徑,通過板塊化布局、區域化聯動、集合式推進、差異化發展,初步形成了紅色帶動型、景區輻射型、通道景觀型、城郊休閑型、農業觀光型、養生保健型等鄉村旅游扶貧模式,使鄉村旅游成為加快脫貧致富步伐、建設幸福美好新甘肅的重要抓手。目前,全省建成旅游示范村42個,旅游專業村447個,農家樂9115戶,帶動農民就業9.45萬人,鄉村旅游消費年收入達46.5億元。
一是大力實施紅色帶動型扶貧。把發展紅色旅游作為扶貧攻堅的有力抓手,不斷加強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建設,著力塑造紅色文化主題形象,大力開發紅色旅游精品線路,帶動革命老區群眾在參與紅色旅游服務中增加收入。全省立足會寧會師舊址、迭部天險臘子口、宕昌哈達鋪、華池南梁蘇維埃政府等革命遺址,建設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15個,創建全國愛國主義教育示范基地15個。十二五期間,全省實施第二批全國紅色旅游經典景區共7個,爭取國家投資5000萬元。會寧縣圍繞“打紅色牌,把會寧建成全國紅色旅游名城”目標,打造以會師舊址、長征勝利景園兩個經典紅色景區為核心的紅色旅游名城,全縣旅游接待人數連續四年過百萬人次,紅色旅游成為縣域經濟發展的重要支撐,全縣旅游接待人數從2004年的近10萬人次增長到2014年的143.3萬人次,旅游綜合收入從0.25億元增長到近10億元。華池縣加大投入,精心打造南梁紅色景區,進一步提升了紅色旅游形象。兩當縣以習仲勛等老一輩革命家領導和發動的“兩當起義”為重點,加快兩當兵變紀念館、兩當兵變遺址改造建設步伐,提升景區接待能力,促進旅游業持續升溫。2014年全省紅色旅游累計接待游客1153.12萬人次,同比增長7.6 %;紅色旅游綜合收入39.58億元,同比增長10.1%。紅色旅游吸納當地群眾直接就業6709人,間接就業3.46萬人。
二是大力實施景區輻射型扶貧。全省圍繞建設20個大景區、30個精品景區、50個特色景區的“235”100個景區體系,把景區周邊村落作為承接大景區休閑、觀光和民俗文化體驗的重要載體,納入總體規劃,統籌布局,重點扶持發展為大景區服務的民俗村、農家樂和特色旅游商品,以景區至依托城鎮沿線的旅游風景線為重點,積極協調有關部門布局新農村、新型城鎮化、休閑農業以及美麗鄉村建設,大力扶持發展休閑觀光農業和生態觀光林果業。目前全省100個重點旅游景區體系建設中,共涉及鄉鎮76個,行政村302個,人口總數達40萬。目前,有10個大景區的管理體制改革方案已上報省政府,8個大景區已完成建設性規劃。嘉峪關、酒泉等6個市已依托大景區組建了旅游開發公司。截止5月底,大景區在建旅游項目146個,總投資844.1億元,實際完成投資77.1億元。莫高窟—月牙泉大景區數字展示中心、嘉峪關方特歡樂世界等一批大項目已建成運營。
三是大力實施通道景觀型扶貧。依托我省精品絲路、黃河風情等主題品牌線路和交通干線,發揮過往游客流量大的優勢,在高速公路主要出入口規劃建設游客換乘中心,增設通往主要鄉村旅游目的地出口,設立醒目標志,建設道路景觀帶,積極促進通道景觀型鄉村旅游發展。目前,一批通道景觀型旅游村鎮應運而生,平涼崆峒鎮、天水麥積鎮、定西鳳翔鎮、慶陽太白鎮等鄉村旅游已成為當地農民脫貧致富的主導產業。平涼市崆峒鎮寨子街村依托312國道和精品絲路、華夏尋根、中醫藥養生等旅游線路,積極培育發展以“吃農家菜、住農家屋、學農家活、享農家樂”為主題的休閑旅游業,全村已發展農家樂經營戶122戶,從業農民820人,年接待游客45.3萬人次,年營業收入3742萬元,占全村農民總收入的60%以上,從業農民人均收入4.5萬多元,鄉村旅游已成為當地農民創業增收、脫貧致富的重要渠道。
四是大力實施城郊休閑型扶貧。結合旅游強縣、旅游名鎮和美麗鄉村建設,加大城郊鄉鎮的旅游扶貧開發力度,積極開展以公共服務便利、村容村貌潔美、田園風光怡人、生活富裕和諧為重點的基礎設施建設。2014年,省級財政安排1.5億元專項資金,市縣財政同比例配套補助資金,集中建設了150個城郊美麗鄉村。涌現出了天水市秦州區玉泉鎮王家坪村、定西市通渭縣宋堡民俗村、臨夏州康樂縣蓮麓鎮足古川村等一批年接待游客20萬以上、綜合收入1000萬以上、從業農民年均收入12000元以上的旅游示范村,形成了一鎮一特色、一村一景觀的發展局面。蘭州市什川鎮依托城鎮近郊優勢和世界第一古梨園資源,大力發展梨花觀賞、果蔬采摘、農事體驗、皮筏沖浪、池塘垂釣為主要內容的鄉村旅游業。目前,僅該鎮上車村休閑觀光農業區域面積達1.2萬畝,旅游經營戶393戶,直接從業人員1000余人,去年接待游客30萬人次,實現旅游綜合收入1800萬元,農民人均純收入年均達到6260元,其中旅游經營收入4640元,占總收入的74%。
五是大力實施農業觀光型扶貧。據不完全統計,我省鄉村具有開發價值的自然風光441處,民族特色活動57種,鄉土特色手工藝品及文化藝術品151種,獨特的鄉村傳統勞作方式34種,各具特色的民俗風情比賽77種,民間節會、廟會165項。圍繞豐富的農業旅游資源,積極開發生態農業、休閑觀光農業、高科技農業、農產品采摘等觀賞體驗產品,初步形成了胡楊林、橄欖油、油菜花、葡萄酒、臨澤小棗、靜寧蘋果、敦煌李廣杏、定西中藥材等鄉村旅游品牌。著力挖掘皮影、儺舞、社火、乞巧節、太平鼓、河西寶卷、隴東秦腔、農耕食文化活態傳承等鄉村民俗體驗產品,建設鄉村風情園、博覽園、生態園,提升了農特產品和農耕文化的旅游價值,增強了鄉村旅游的吸引力和感染力。近年來,全省共創建了麥積區、敦煌市、金塔縣、永靖縣5個全國休閑農業示范縣,敦煌市陽關鎮龍勒村等12個休閑農業示范點,天水九華山生態農業實驗場(澎海娛樂園)等7個全國休閑漁業示范基地。張掖金色風光休閑游線路獲農業部“2014中國休閑農業與鄉村旅游十佳精品線路”稱號,民樂縣扁都口油菜花被命名為“中國美麗田園10大油菜花景觀”,秦安縣何灣桃花被命名為“中國美麗田園10大桃花景觀”。
六是大力實施養生保健型扶貧。甘肅省隴東南地區生態環境多樣、中醫藥文化歷史厚重,是國家重要的中藥材生產加工基地。2013年,國家旅游局、國家中醫藥管理局批復隴東南地區為全國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創新區。我省以此為契機,編制完成創新區建設總體規劃,圍繞“七大基地、六大工程、八大系列產品、五條精品線路”,重點發展特色醫療、療養康復、美容保健等中醫藥健康旅游產品,拓寬了貧困地區農民增收致富的新渠道。目前,全省有52個景區(點)為游客提供養生保健產品,整體帶動20多個縣區發展中醫藥健康旅游產業。天水市籌資3.8億元規劃建設中醫藥生態旅游區。慶陽市慶城縣打造岐黃文化品牌,建設岐黃中醫藥文化生態園,已建成占地50畝、建筑面積1.26萬平方米的岐黃中醫藥文化博物館。定西市著力打造“中國藥都”品牌,加快建設中醫藥養生農家莊園、中醫藥種植旅游生態園、溫泉療養中心等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園區,形成了相對完整的中醫藥養生保健旅游產業體系。2013年至2014年,全省安排國家旅游發展基金、省旅游發展專項資金共計4600萬元用于貧困地區旅游項目建設補助,有力地帶動了貧困縣區旅游業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