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舊如舊,恢復歷史風貌,讓拆字在歷史建筑前低頭,守護老太原為我們遺存下的美好回憶,讓具有2500年歷史的古城實至名歸。
2011年國務院批準太原市為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根據相關要求,《太原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2015年至2020年)》規劃草案現已編制完成,開始公示,征集市民意見。
歷史多民族文化融合
太原處于中國古代農耕文明與草原文明的過渡地帶,是歷史上春秋戰國、魏晉南北朝、五代十國三次大的割據時期北方各民族爭雄稱霸的基地。在晉陽城九個獨立王朝中,七個由少數民族創建,集中表現出多民族文化與政權交替的特點。
太原的傳統文化遺存時間跨度大、類型豐富,反映出不同時期太原深厚的文化積淀,傳統文化遺存在其所屬領域蘊含文化價值的重要程度折射出同時期太原城市的歷史地位。其中,晉陽城階段,太原保留有我國現存西周初期宗法制度的實物佐證——晉祠;我國北方佛教文化和石窟研究的重要組成部分——天龍山石窟;太原府城階段,保留有國內現存最大的道教石窟——龍山石窟;明初山西佛教事業管理機構,敕封寺廟——崇善寺;各省會現存皇廟建制孤例;還保留有跨越晉陽古城、平晉城、太原府城三個城址階段的山西最古老的寺院——普光寺,等等。
近代社會文明的代表
太原是近代社會文明的代表城市,突出表現在工業、文化教育、革命傳統等方面。近代中國工業領域,保留有標志山西電力工業誕生的標志——元新記電燈公司舊址的煙囪,修筑同蒲鐵路時期為中外工程技術人員提供的“工程師樓”,以清朝官錢局為前身的山西省銀行舊址。文化教育領域,保留有全國第三所大學——山西大學堂舊址。太原在辛亥革命時期是北方繼西安革命成功的第二個城市,保留有首義門、孫中山先生講演所勸業樓;國內革命戰爭時期和抗日戰爭時期保留有中國共產黨在山西著名的活動基地——省立國民師范學校、代表中國共產黨直接領導抗日民族統一戰線組織的太原犧盟會舊址、中國最早的共產黨人之一——高君宇同志的故居。
而且,太原還是新中國重工業建設的中心之一。“一五”時期國家156項重點工程,有11項在太原,在全國排名居前。現保留有太原變壓器廠廠房,太重一金工、二金工等,共同見證了太原解放初期的建設歷程。
保護為主搶救第一
本次規劃將全面保護太原各類歷史文化遺存,保護過程中,將秉承“保護為主、搶救第一、加強管理、合理利用”的原則,科學劃定歷史城區,并根據歷史城區的歷史特征和遺存特點,因地制宜,強調有針對性和操作性的歷史文化遺存保護、利用、展示的技術手段,促進當代城市建設和發展中延續傳統風貌、傳承歷史記憶,使太原悠久深厚的歷史文化得以保存、繼承、延續,促進城市的可持續發展。
其中,重點保護的包括古文化遺址、古墓葬、古建筑、石刻、近現代重要史跡和代表性建筑等。例如:南華門、東三道巷、明太原縣城、太原礦機宿舍、太重蘇聯專家樓5處歷史文化街區;文廟—文瀛湖、督軍府—鐘樓街、城西水系、迎澤大街、小東門街、天主教堂、清真寺、拱極門8處歷史文化風貌區;古城格局、形勝和歷史環境包括太原府城和明太原縣城兩個歷史城區的城址輪廓、城垣遺存、古城路網、軸線及主要建筑布局、古城水系、景觀視廊、歷史性自然景觀及自然環境風貌;歷史文化名鎮名村有省級歷史文化名鎮晉祠鎮、國家級歷史文化名村店頭村、以及其他在歷史上有重要軍事地位的村鎮等。
控制城市拓展規模
按照新公示的規劃,要重點保護太原歷史發展脈絡中“三城更迭”構成的城市總體環境,保護晉陽古城、太原府城的城址環境。同時,維護太原“中原北門鎖鑰”的地貌特色,控制東、西、北三個方向的大規模城市建設,將南部地區作為城市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此外,還要保護太原北部棋子山、石嶺山、系舟山和太原東山、西山構成的“幾”字形的山系形態。
今后,要嚴格控制城市建設對山體環境的侵占,劃定東山、西山城市建設用地范圍界限。逐步關停西山淺山地區煤礦,實現礦區的生態恢復和綠色轉型。保護礦區煤礦生產區工業遺存。
維護和挖掘汾河作為太原母親河的文化內涵,傳承汾河作為城市發展之源的歷史文化價值。綜合治理汾河及與之相連的13條邊山支河,形成太原主城的“藍脈”系統。汾河城區段以現狀汾河公園為基礎,將繼續向南北延伸,建成100米寬的綠化帶,13條邊山支河兩側要規劃建設30米寬的綠化帶,形成良好的生態廊道和水體景觀。
繼續保護和修復上蘭泉、晉祠泉等水體的生態環境。其中,晉祠-天龍山風景名勝區、崛圍山-柳林河風景名勝區、牛駝寨-黃寨風景名勝區的建設,要注重保護文化遺跡與周邊自然山水環境和諧共生的關系。保護懸甕山、汾水、晉水構成的晉陽古城山水合抱的城址環境,整治沿岸環境,增加沿河綠化。此外,還要保護和恢復晉水源頭三泉,即難老泉、善利泉、魚沼泉。保護恢復智伯渠。
串聯文物古跡景點
保護中,要針對太原府城傳統風貌破壞較為嚴重的狀況,搶救性地保護歷史建筑及成片反映古城格局、風貌的街區、建筑群。其中,重點保護太原府城拱極門城墻、西北城墻遺址、城西水系等凸顯城址輪廓的歷史遺存,分級保護校場巷等傳統街巷,保護控制羊市街—上馬街等城市軸線等。今后,要對府城內總體建筑高度、密度的控制,疏解人口,延續和恢復歷史城區傳統風貌,改善歷史城區的生活環境和景觀質量。
同時,將原有城市行政職能向外疏解。歷史城區以居住為主,適當發展特色商業、旅游服務業、傳統手工業。積極引導在歷史城區范圍內發展與歷史文化保護相適應的產業,搬遷有污染的工業企業,增加公共綠地和服務設施。
積極引導太原府城歷史城區范圍內人口向外疏解,提升歷史城區整體環境質量。此外,還要搬遷占據文物古跡的單位,包括城隍廟鐘樓內的太原印刷廠、普光寺內的西輯虎營小學等。
擴大城西水系、西北城墻遺址沿線綠化用地,在明府城各城門樓、角樓位置增設街頭綠地。拱極門周邊增加綠化廣場用地。通過加強綠化改善萬壽宮巷、侯家巷、文津巷、海子邊東街等道路沿線景觀,建成串連各文物古跡景點和城西水系的旅游線路。
保護和恢復城西水系
太原府城歷史城區內部的道路也要重新進行組織和梳理。其中,五一路(新民北街府東街路段)道路紅線增至35米,東三道巷西側永定路道路紅線增至10米。小東門街歷史文化風貌區范圍內新開辟道路,避讓歷史上面粉廠鐵路專用線等歷史遺跡。通過道路交通組織,形成帽兒巷、靴巷、狄梁公街三條步行街。
對勾勒出宋代太原府城的北、東、南三面城垣范圍的城西水系、后小河街、東輯虎營街、上肖墻,以及柳巷、棉花巷的十數株古槐樹等要進行標識,保護古槐樹的生長環境。
建設拱極門主題公園。圍繞太原在辛亥革命中的特殊地位,在五一廣場建設首義門遺址的標志物。保護和修繕西北城墻遺址。
保護和恢復城西水系,連通森林公園—龍潭公園―飲馬河―西海子―南海子―迎澤公園這一系列水面,建設城墻遺址公園。
重點保護羊市街—鐘樓街—橋頭街—上馬街等構成明清太原府城十字軸線格局的傳統街巷。保留和適當恢復歷史城區內歷史街道原有的名稱。
除現狀(包括已批待建)高層建筑外,太原府城范圍內整體控制建設高度。
展示城墻根基遺址
在太原府城范圍內,整理東三道巷、小北門街、五一路、解放路、東緝虎營等街巷景觀,串接歷史風貌。結合建設工程,對城西水系、黑龍潭段水系東西兩側進行考古挖掘,可結合城西水系的開放通道展示城墻根基遺址,再現宋及明清府城的邊界和城墻規模。在鼓樓街南段已經完成拆遷的地段,實施考古挖掘。
在明太原縣城的城墻保護中,要保護縣城北城門、西城門、南城門等城垣遺址殘段,在不破壞歷史風貌的前提下,以適當的形式對明太原縣城城墻輪廓進行展示。同時,保護太原縣城的十字街主干道路和“九街十八巷”的傳統街巷。
其中,重點保護東大街、西大街、北大街、南大街、北后街、東橫街、倉巷等7條歷史街巷,保護這些街巷的位置、寬度、街道建筑尺度、街巷名稱,并恢復沿街建筑的傳統風貌。保護東便巷、達道巷、西巷、賈家巷、西寺巷、高燕巷、一人巷、大馬道、西便巷、傅家門道、高家巷、朱家巷、城隍廟街、上香道、郭家圪垛、馬圈巷、王家大門等17條巷道的街巷位置、名稱。
嚴格控制晉陽古城保護范圍內農村居民點的新建、擴建,統籌安排農村居民的就業技能培訓和生活保障,逐步將農村人口向晉源新城區疏解,降低遺址保護范圍以內的人口密度。嚴禁新建公路、鐵路以及其他基礎設施干管穿越晉陽古城遺址保護范圍。
搶救非物質文化遺產
對全市的非物質文化遺產進行發掘、記錄、整理、登記,建立檔案和數據庫,重點搶救性保護拔花花、劉家堡點燈山、太原面食、曲繡4項已經瀕臨消失的非物質文化遺產。
同時,籌備建設太原市非物質文化遺產專題博物館或展示中心,培養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承人,逐步建立科學有效的非物質文化遺產傳承機制,使非物質文化遺產在流傳中發展。
在傳統文化特色鮮明、具有廣泛群眾基礎的社區、鄉村開展創建民間藝術之鄉活動,推動非物質文化遺產的傳播。其中,包括建立清徐老陳醋釀制技藝、傳統面食制作技藝、老陳醋釀制技藝(美和居)、郭杜林晉式月餅制作技藝、六味齋醬肉傳統制作技藝、清徐彩門樓文化、磚雕、琉璃燒制技藝等一批非物質文化遺產產業基地,使之成為文化產業新的增長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