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偉的布達拉宮、巍峨的珠穆朗瑪、別具特色的民族文化……西藏以其獨一無二的高原風光和雪域文化,成為世人推崇的旅游勝地。
近年來,隨著交通、能源等基礎設施的改善,地處雪域高原的西藏逐漸揭開神秘面紗,每年吸引著數以千萬計的游客進藏觀光。2014年,西藏累計接待國內外游客1553萬人次,旅游總收入204億元,旅游發展進入提質增效階段。
破解交通瓶頸:西藏旅游不再遙遠
西藏阿里地區有著“千山之巔”“萬水之源”之稱,特別是獅泉河鎮美麗潔凈的星空對游客有著強烈的吸引力,但交通不便使得人們望而卻步。“阿里太遙遠了,僅從拉薩開車過去最快也要兩三天,時間成本很高。”山東籍天文愛好者崔姝說。
“交通是制約西藏旅游業發展的首要瓶頸。”西藏旅游業商會會長尼瑪扎西說,青藏鐵路通車,林芝、阿里、日喀則機場相繼通航,墨脫公路通車,拉日鐵路建成運營,交通設施的改善,進一步拉近西藏與其他地區的距離,西藏旅游也由此迅速蓬勃發展起來。
統計數據顯示,西藏旅游接待由1981年的8624人次增加至2014年的1553萬人次,增長近1800倍。旅游業已經成為世界了解新西藏的重要窗口。
被譽為“徒步者天堂”的西藏林芝墨脫縣,由于氣候、地質等原因,一條羊腸小道曾是進出墨脫的唯一道路,過去每年封山時間達半年以上。每年能進入墨脫的旅游者寥寥無幾。
2013年,墨脫縣正式通行公路,摘掉了“高原孤島”的帽子。通車1年多來,墨脫旅游呈井噴式發展,僅2014年就接待游客近10萬人次,同比增長約一倍。
青藏鐵路延伸線拉日鐵路的開通,更是帶動了西藏旅游業向腹地發展。西藏自治區旅游局副局長王松平說,拉日鐵路不僅吸引更多游客到日喀則觀光旅游,還將沿線青海湖、可可西里、大昭寺、布達拉宮等景區連接起來,向“橫跨喜馬拉雅山大景區”的構想邁進一大步。
培育綠色引擎:旅游業帶動富民興業
珠穆朗瑪峰、雅魯藏布大峽谷、神山圣湖、天湖納木錯等國家公園以及象雄文化、雅礱文化、茶馬古道、羌塘野生動物觀光走廊,是西藏獻給世界旅游風景線獨一無二的寶藏。如今,現代旅游服務業也正在取代千年傳承的農牧業,成為西藏經濟綠色引擎。
在山南地區西藏第一座宮殿雍布拉康腳下,61歲的格桑老人每天都會牽著自己心愛的白馬帶游客上山參觀。“現在來這里的游客越來越多,旅游旺季時每天至少收入300元,比種地強多了。”
祖祖輩輩從事傳統農牧業的西藏農牧民,在快速發展的旅游業中分到了第三產業的一塊“蛋糕”。如今在西藏,像格桑老人一樣積極參與旅游業的農牧民越來越多。在藏北草原,牧民們搭起帳篷開辦“牧家樂”,為游客提供純正的草原食品;在拉薩河谷,農民們辦起“藏家樂”,為游客郊游提供方便。
出西藏林芝市巴宜區約80公里,就到了有“西藏小瑞士”之稱的魯朗林海。魯朗鎮扎西崗村村民邊巴農閑時會在景區周邊租帳篷、賣林下特產給游客,僅此一項一年純收入2萬元。“我收入還是比較少的,有開大型‘農家樂’的,收入高的一年能有90萬元。”他說,這都是旅游業發展起來后帶來的“紅利”。
據西藏自治區旅游發展委員會統計,2014年西藏全年接待國內外游客1553萬人次,實現旅游總收入204億元。其中,農村旅游快速發展,全區有1.4萬戶、5.8萬名農牧民從事旅游接待服務,實現戶均收入2.5萬元,人均增收6000元。
打造旅游升級版:建設世界旅游目的地
雄峻壯美的山川巨脈、綿延不絕的草原森林、獨特厚重的民族文化,西藏每年都吸引著數以萬計的海內外游客紛至沓來。每年5月開始,布達拉宮、納木錯、雅魯藏布大峽谷等西藏熱門景區游客如織,進出藏火車票、機票以及布達拉宮門票一票難求,西藏旅游之火爆可窺一斑。
業內人士認為,西藏打造世界旅游目的地已經初見成效,但受限于基礎設施條件,西藏旅游開發目前還處于初步階段,很多優秀的自然、文化資源還沒有轉為經濟優勢,發展前景廣、空間大。未來的重點應放在保持雪域高原、藏民族宗教文化“本色”上,不能過度開發。
實際上,西藏旅游業始終堅持“保護中發展”的理念,并對重點文物遺跡采取了嚴格的保護措施。為改變夏季游客過于集中的狀況,西藏旅游部門采取了將“旺季游”轉變為“四季游”的分散旅游策略,吸引游客在旅游淡季赴藏旅游,并推出“冬游西藏、享受陽光”的旅游促銷活動;同時,為減少對布達拉宮土木結構建筑的人為損害,日客流總量控制在5000人次以內。
中國旅游研究院院長戴斌、西藏大學經管學院院長圖登克珠等人認為,西藏已迎來旅游業發展的重要機遇期,旅游業已成為推動西藏跨越式發展的支柱產業。今后,西藏應努力提升旅游發展層次、服務管理水平和客源市場定位,促進旅游與文化、生態融合發展,打造西藏旅游“升級版”,全力建設重要的世界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