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網8月24日訊 8月15日,“一城兩文化 千古帝鄉行”全國網絡媒體看襄陽活動正在如火如荼地進行。來自北京的中央主流網絡媒體及鳳凰網十大名博等20余人齊聚湖北襄陽,問道古城,號脈鄂西北。
近年來,“千古帝鄉、智慧襄陽”城市品牌的影響力不斷增強。大慶路、人民路、航空路、濱江路等重點城建項目有序推進,棚戶區改造繼續走在全省前列;“藍天碧水”工程、“綠滿襄陽”行動、“九水潤城”計劃全面實施,繼國家森林城市之后,襄陽成功創建為國家衛生城市;機場改擴建項目加快推進,蒙華煤運鐵路、鄭萬高鐵、武襄十城際鐵路相繼開工建設。東津高鐵站規劃建設正式啟動,為東津新區建設及襄陽城市發展及“大旅游”時代帶來新的重大機遇。
8月16日,20余位名博大咖知名媒體人在襄陽舉行座談會,獻策襄陽旅游大發展。座談會上,名博博主楊佩昌認為,襄陽歷史文化資源和自然風光豐富“奢侈”。但如何讓外界知道襄陽有如此多的寶貴的歷史文化資源,吸引游客前來旅游,是當下亟需解決的一大問題;另外還要兼顧城市旅游與經濟發展的關系,需在保持好生態環境安全的基礎上,協調好文化保存和經濟發展的關系。
名博徐紹林指出襄陽山水空氣好適宜養生,建議要把握旅游文化定位,加強文化資源整合,突出重點,設計旅游產品,突出三國文化和漢(漢朝 漢水)文化。同時有條件的提升智慧襄陽的建設,在互聯網時代,抓住年輕一代愛分享的特點,如進一步完善景區wifi覆蓋等方面的提升,使游客成為宣傳者。
著名華人經濟學家姚樹潔客觀分析稱,襄陽經濟發展狀況落后于湖北省平均水平,這就需要抓住自身優勢,充分發揮地理位置、歷史文化等區域重點優勢,適應我國目前經濟轉型和生態建設的歷史契機。他指出,全國孔明和三國主題旅游很多,所以襄陽需要考慮自身的局限性,要依托資源,立足本地,考慮發展周邊休閑度假一體化,讓游客愿意來,來了還想來。
據了解,今年以來,襄陽深入推進《改善民生三年行動計劃》,13項民生工程進展順利。城鄉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幅高于經濟增長速度,在漢江流域保持領先。社會保障覆蓋面進一步擴大,社會救助水平進一步提高,各項社會事業全面進步,人民群眾的安全感、幸福感、獲得感明顯增加。
資深媒體人則一針見血的指出,自由和文化是未來旅游的靈魂;細節則是旅游服務的根本;分享是品牌誕生的基礎。隨后提出四點建議:要跳出襄陽看襄陽,建立移動數據庫分析游客喜好,把握本地風土人情讓游客感受溫暖,旅游局可以精策出一份“襄陽禮物”。
張姓媒體人表示,有沒有讓我能夠快速的、方便的到來,能不能感知到你這個地方實實在在的溫暖。你告訴我多少個如我一樣普普通通的老百姓到這個地方去,能夠感受到溫暖,我就跟你去。
襄陽市副市長丁亞琳介紹,襄陽是一座歷史文化名城,有2800年的建城史,“隆中”“漢江”南船北馬周轉點。新時期,將依托長江黃金水道,打造中國經濟新支撐帶。漢江作為長江最大的支流,湖北省委省政府及時把省里的“兩圈一帶”戰略豐富拓展為“兩圈兩帶”,襄陽必將在這一戰略中發揮巨大作用。與此同時,把握區位優勢,形成經濟輻射和帶動,促進經濟發展。
丁亞琳指出,出席座談會的專家、學者提出的觀點及意見非常寶貴,很多方面與市委市政府今后的規劃不謀而合。襄陽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視文化旅游業,堅持以強烈的文化意識指導城市規劃的建設和管理,堅持以自然為基礎,以特色為根本,以文化為靈魂,以市場為導向,深入推進文化旅游的二次創業,努力把文化產業培育成支柱產業,把襄陽建成國內一流,國際上有影響的旅游目的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