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外“漂蕩”16年后,鐘鳴在2012年又回到了重慶市榮昌區的安富鎮。安富曾經是聞名中外的“陶都”,出產躋身全國“四大名陶”的榮昌工藝美術陶。在鎮上新建成的榮昌安富陶都博物館,鐘鳴和另外20來個工藝美術師都建立了陶藝工作室,平均每個工作室每年成交額在200萬元左右。
榮昌有1250余年的建縣史,榮昌境內原有始于漢代的夏布、始于宋代的安陶和始于明代的榮昌折扇。各地移民融合外來技術與本土工藝,逐漸使“薄如紙、亮如鏡、聲如罄”的安陶蜚聲國內外,將號稱“天然纖維之王”的夏布遠銷日本、韓國和東南亞。到清中晚期,榮昌折扇已與蘇杭折扇齊名,并稱中國三大名扇。夏布、折扇和陶器也成為榮昌擁有的三個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
在近年來實施的文化強區戰略中,榮昌以國家級“非遺”為基礎大力發展特色傳統文化產業,建立了榮昌夏布折扇創意產業園和榮昌陶文化創意產業園。針對產業集聚程度較低、創新能力較差、人才隊伍較弱等問題,區委區政府著力建設市級文化產業示范基地、市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和市級“非遺”傳承教育基地,重點發展陶文化產業、夏布創意產業和文化用品產業等三大文化產業集群,創建國家級“非遺”生產性保護示范基地。
通過“借腦借力”和“以人興文”戰略,榮昌培優、引進和培育了一批文化名家和文化產業人才,也吸引了一批龍頭企業前來拓展新興文化產業。云寶夏布有限公司董事長姜榮與清華美院藝術家合作,在2009年創作了國內首幅夏布畫。公司主導創作的茶湯染色夏布雙面繪畫和夏布雙面四聯屏,分別于去年和今年獲得重慶工藝美術金獎。人才隊伍建設促進了文化產業的創新,據姜榮介紹,2014年,僅榮昌夏布就獲得了6個國家專利。
“非遺”還是當地農民創業致富的文化資源。在盤龍鎮返鄉農民工夏布微企孵化園,返鄉農民工在孵化園創辦了93家微型企業,每年產值超過1億元。到2014年,盤龍鎮夏布產業的年產值已達2.12億元。“有人說文化‘不走高端就走民間’,我們是‘既走高端又走民間’,既注重以創新引領文化產業,又堅持立足地域、貼近生活、回歸家庭。我們打造的是‘回歸家庭’的文化產業。”榮昌區委常委、宣傳部長趙天智介紹,到2013年年底,全區已有文化企業388家,從業人員超過3萬人,文化企業主營業務收入超過49億元,“榮昌夏布”已成功注冊國家地理商標。通過榮昌本土文化與休閑旅游融合發展,預計到2017年全區文化產業將實現主營業務收入100億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