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0月12日上午,東莞市召開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動員大會,對前期申報準備工作進行梳理,即日起全面啟動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東莞市委副書記、市長袁寶成在會上強調,全市各級各有關部門要凝聚共識、加強緊迫感,有序推動歷史文化名城申報工作,爭取在2016年底前申報成功。
東莞市委常委、宣傳部部長潘新潮出席并主持了本次會議。
宣傳片全面梳理、展示東莞歷史文化脈絡
會上,播放了東莞市歷史文化資源和保護工作宣傳片,展示東莞歷史文化發展的主要脈絡,并就東莞作為嶺南文明重要起源地及發展地、中國近代史開篇地、華南抗日根據地、改革開放先行地、嶺南非物質遺產傳承地、嶺南人文薈萃地等六個方面內容進行重點介紹。
眾所周知,歷史文化名城是歷史文化傳承的載體,記錄著一個地方歷史文化的沿革和發展脈絡,東莞是一座有著1200多年建城歷史的城市,盡管歷經滄桑,至今仍保留大量的歷史珍寶。袁寶成表示,東莞有非常深厚的文化底蘊,但過去對東莞歷史文化的宣傳和挖掘一直表現得太低調。“酒香也怕巷子深”,要加強歷史文化的宣傳和保護工作。保護文化、延續文脈對于提升東莞城市形象、增強東莞文化軟實力來說,尤為重要。
袁寶成:以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為契機 進一步擦亮東莞城市名片
袁寶成強調,在這次申報歷史文化名城過程中,既要做到保護文化遺產,又要不斷深挖東莞歷史文化的內涵,擦亮東莞城市名片,將歷史文化名城申報與“一帶一路”重要節點城市結合起來,與發展文化旅游產業結合起來,與打造經典旅游景點,擦亮東莞旅游的金字招牌結合起來,在尊重歷史基礎上,要與新型城鎮化建設結合起來,此外,還與提升市民文化素質結合起來,進一步擦亮東莞城市名片,讓老百姓為東莞這座歷史文化名城而自豪。
在申報工作中,袁寶成要求各部門各鎮街進一步分解、落實各項申報任務和工作責任,由于《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實施方案》涉及規劃編制、文物保護、迎檢宣傳、環境整治等方面,市城鄉規劃、文廣、宣傳、財政等相關部門以及各鎮街要嚴格按照目標任務和時間表,把握重點,強化聯動,全力推進申報工作的各項任務。此外,要盡快完善資金投入和保護管理機制,全面做好歷史文化資源的保護和修復,爭取國家和省對申報工作的指導支持,努力營造全民參與的良好氛圍。
2011年東莞啟動歷史文化名城建設
據市規劃局局長歐陽南江介紹,東莞2011年提出歷史文化名城任務,經過四年多時間的籌劃與建設,各項申報工作取得了階段性的成果,初步建立了全市歷史文化保護城市規劃管理框架,填補了東莞歷史文化名城保護工作的多處空白,為東莞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奠定了基礎。其中,《東莞市歷史文化名城保護規劃》(以下簡稱“《保護規劃》”)于2013年5月正式啟動編制,作為東莞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的重要綱領性文件,該項規劃是指導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工作的重要技術指南。該項規劃于2015年4月獲市人民政府審批通過,《保護規劃》明確了保護思路,合理劃定了歷史城區180公頃的規劃范圍,以及大興路-大西路、興賢里、象塔街、下壩、余屋、周屋、竹園、大雁塘等8處歷史文化街區和可園、縣署、缽盂山、天寶工業園、東莞藝展中心(雅田玩具廠)、鳒魚洲工業區、南城福地彩管廠工業區、舊市汽車總站(莞城) 等8處歷史地段,并分別提出相應的保護措施及針對性保護要求。
根據《保護規劃》的要求,2014年5月起,東莞市已基本完成歷史文化街區申報和歷史建筑的評定工作,在中心城區、寮步鎮,選取了中興路-大西路、新賢里、象塔街等六處街區作為歷史文化街區備選名單以及莞城善余堂等96處建筑作為東莞市第二批歷史建筑備選名單。目前,已上報省住建廳和文化廳,東莞市第二批歷史建筑推薦名錄已通過專家評審并正在對外公示。2014年7月,為構建東莞歷史文化保護與活化利用的樣板區,東莞啟動了中興路-大西路、塘尾古村等重點地區的保護詳細規劃編制工作,進一步完善《東莞市歷史文化街區保護管理暫行辦法》、《東莞市歷史建筑保護管理暫行辦法》等保護管理法規的制定工作。
《東莞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實施方案》穩步實施
會上,市規劃局副局長黃宇東就《東莞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實施方案》做了具體介紹。為加快推進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工作,按照市委、市政府的工作部署,今年5月,市名城辦起草了《東莞市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實施方案》,經過多方的意見征求和部門論證,最終確定。方案主要由保存文物、歷史建筑、保護措施三部分組成。方案明確工作目標,到2016年年底前,東莞成功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建立較為完善的歷史文化保護管理框架,逐步推進東莞的歷史文化資源保護。方案還提出建立歷史文化名城保護體系、建立文化遺產保護體系和申報迎檢三個方面的具體工作任務。為開展上述工作,東莞市財政已提供了約7000多萬元的經費支持,包括規劃、文化、宣傳和工程四個方面,共12項費用。對歷史文化街區、歷史建筑、文保單位周邊環境修繕整治和歷史城區標識系統建設工程采用市、鎮(街)二級財政統籌的方式進行,市財政對單項工程總價40%進行補貼,單項工程補貼上限為500萬元,其余費用由鎮(街)財政支出。
為有序推進申報歷史文化名城工作,該方案制定了具體的時間計劃,前期準備階段時間控制在2015年10月底前,全面實施階段的時間控制在2015年11月到2016年7月,2016年8月至10月進行臨檢沖刺,確保2016年12月(年底前)國家歷史文化名城能一舉申報成功。
東莞進一步挖掘歷史名人的展示和帶動效應
市文廣新局局長陸世強在會上表示,申報國家歷史文化名城,東莞要深挖文化內涵,在政府指導下,尤其要加強文物保護工程建設和活化利用工作,這些都需要全社會共同參與。尤其是要加強莞城、虎門炮臺及海戰博物館、大嶺山抗日根據地舊址等重大歷史文化街區以及歷史事件發生地的管理工作,下一步,該局計劃調整東莞展覽館的展示內容,進一步展示東莞作為改革開放的先行地這一珍貴的歷史,并以東莞豐富的嶺南非物質文化遺產資源為基礎,進一步挖掘袁崇煥、容庚、蔣光鼐等歷史名人的展示和宣傳效應。